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诗歌设题类型及答题方法(2)

诗歌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第三种类型: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2)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喻。(2)拟人。(3)夸张。 (4)双关。 (5)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1: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例2

  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步骤一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赋予山以灵性,化无情为有情,化静为动,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步骤二)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类型: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例1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五种类型: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1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六种类型: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例1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第七种类型:思想、情感评价

  答题步骤:

  ①描写了什么形象、事件,构成了什么意境。

  ②运用了什么技巧。

  ③抒发了什么情感

  例1:

  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远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深树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惊。(步骤一)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步骤三)  三、过关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⑴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3分)

  ⑵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⑴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如果认为用“对”或其它词好,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⑵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间题。(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① 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答: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答案】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案】

  (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和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竹残,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如答成“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也可以。答出含意的,给2分;答出作者对石、竹同样怜爱的,给1分;答出作者怜爱的理由的,给2分。

  如答成作者态度是“厚于竹而薄于石”的,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ge/184967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