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浅谈的诗歌(3)

诗歌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浅谈的诗歌4

  《 尚书》中说: “ 诗言志,歌永言 ” 。刘勰说: “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咏志,莫非自然。 ” 钟嵘更有: “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 ” 的概叹,可见诗歌在中国的源远流长和在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自小朗诵唐诗宋词,耳濡目染古典诗歌的美,到了高中,诗歌教学往往因偏重大块文章的分析而被忽略,更不用说对诗歌鉴赏进行系统教学了。

  由于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比例不断加大,特别是诗歌鉴赏题难度的不断上升,就给我们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紧迫的课题――加强诗歌鉴赏教学。经过近年的探索和总结,我想就诗歌鉴赏教学方面谈一些想法。

  江山代有人才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原则一:循序渐进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诗歌鉴赏教学也不例外。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优秀诗词如汪洋大海,要一一吸纳是不可能的,若集中时间进行突击训练,效果往往是微乎其微。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这样说过: “ 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以汉、魏、晋、盛唐为师 ” , “ 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 。严羽的这些话为我们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提供了借鉴: “ 入门须正 ” ,要择名家名篇, “ 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 ” 正说明了诗歌鉴赏教学的循序渐进的原则。

  据此,我就诗歌鉴赏教学编制了三年训练计划:高中三年,除去高考前半学期的综合复习,每半学期为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围绕一个专题,比如高一第一学期介绍诗歌的一般知识和汉魏六朝名家名篇;下学期是唐诗精粹;高二上学期为宋词咀英,下学期是元曲撷萃;高三上学期为现代诗歌鉴赏。让学生时刻沐浴在诗歌王国的阳光之下,熏清陶染,潜移默化,提高文学修养,彻底摒弃社会上言情庸俗小说和卡通画的影响,用诗歌的 “ 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 ” ( 刘熙载语 ) 的美来感染学生。

  在设计了三年规划后,可利用语文早自习时间编写一道诗歌鉴赏练习题,内容包括字词解说,艺术技巧的赏析,并附带介绍诗人生平和名篇佳作,教师讲来生动形象,学生学的兴趣盎然。每一学期结束,编写一套综合练习题,既检验了教学效果,又了解到学生的得失。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原则二:注重诗歌意境的感悟

  在对诗歌进行鉴赏分析中要紧紧抓住两个字:意境。关于“意境”,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了分析,教师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

  梁启超说: “ 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 ” 什么是意境:梁启超说得比较抽象,而王国维分析得比较具体: “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 接着举例: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 , ‘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 ,有我之境也。 ” ,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 ‘ 寒波澹澹起,白云悠悠下 ’ ,无我之境也。 ” 不管梁启超所言的 “ 心造之境”,还是王国维的 “ 有我 ” 、 “ 无我 ” 之境,其实归根结蒂,不外乎是情景契合而造就的一种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诗人对生活的深切体察和感悟,对人生真谛的探幽发微,对人民苦难的愁悯叹惜,对自然景物的亲和与融化。这种艺术境界要靠教师的有情分析,学生身心贯注的悟入。

浅谈的诗歌5

  人文在那里,这是初看到这个词所想到的。在其实,人文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处处充满着人文的气息。作家笔下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类命运、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即追求生命的真谛,崇尚自由理性,探索人类的精神追求等。二是对人的现实的关怀,包含着作家对人性的理解,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叩问,对现实人类文明的批判以及对社会最底层民众生活的关怀。而一支独秀的诗歌,用锋利的笔调透视了整个现实社会中的人文。

一、“农民”意象在诗歌中意蕴

  多少年来,农民始终在社会中扮演着一个不起眼的角色。潮起潮落,江山易主,人依旧。关注他们,就意味着我们开始自省。农民身上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脊梁,它撑起生存的本源,农民问题是社会的文明的真实写照。王小妮的《11月里的割稻人》,通过割稻人这一意象的塑造,展示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农民形象,不仅勾勒了外在的轮廓,更重要的是展现了深刻的内在灵魂。诗中提到“用金子铺地”说明物质文明的高度繁荣,但“有人永远钉在黄昏”。这个人就是农民,劳累了一天,在黄昏中的割稻人似乎没有谁能给他们一个真正丰收的黄昏。诗人说,他们“像一些弯着的黑斑,谁来欣赏着古老的魔术”,与提到的“金子铺地”的物欲境界形成了鲜明的艺术比照,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要喊他站起来”,凸现了诗人在唤醒人们,关注他们的生存的同时也在提醒农民自身关注自己的命运。诗末“看那些含金量最低的脸/看着他们流出些什么汗”礼赞了农民的精神价值。

  除此之外,当下流行的“打工文学”,也强烈呼唤着人类自身的本能。谢湘南的《农民问题》是对自我内心的挖掘,代表了打工一组的声音,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在朴实的笔调中注入风暴般的力量。

  很佩服诗人在现实中找到一个呐喊的渠道,用自己的刻刀来雕塑中国农民工生存现状的画面。通过自己对自己的审视,真实的突出了农民身上的人文问题。我想诗歌的生命力源于对历史的刻录,而打工文学就是底层民众的“先锋摇滚音乐”的节奏。

二、现代文明的批判,强调人的自由与回归自然。

  罗门作为蓝星诗社的代表人物,在诗歌的创作“是一个以充分现代的哲学和诗学意识为思想支撑的诗人,他拒绝操作明显道德话语进行创作,但对生命和人类充满着人文关怀,在他的诗中,经常关注着对现代生命现象的压抑的深切忧患和对第三自然的追求”。(1)在名篇《窗》中,罗门将现实的文明世界与自然世界进行了对比,着重强调了后者的精神价值。在没有生机和自然特性的现代文明的窗内世界中,个体生命被折磨在一个笼子里。“猛力一推/双手如流/总是千山万水/总是回不来的眼睛”表现了突破压抑后身体在自然中的舒畅与流动,和精神的愉悦。“遥望里/你被望成千翼之鸟”,深刻的描绘了一个精神视野的广度,将有限的个体生命放在了无限的空间当中。显而易见,回归自然是诗人的理想,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精神的终极意义。而我们“被反锁在走不出去的透明里”,物质文明的高度繁荣,蒙蔽了对自然生命的眼光,导致文明的虚伪和堕落。诗人倡导的就是关注自身的精神健康和自然的和谐。

三、现实生命的体验

  古往今来,对生命的叩问是文人墨客探索得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代之音,现代诗歌中也不乏它的色彩。譬如说80年代中后期的海子的诗作。“80年代中后期,在普通以放逐抒情为一大宗旨的‘后新诗潮’中,海子的出现堪称一种奇迹。在整个新诗历史上,没有那位诗人的抒情姿态比海子更为彻底。海子诗的强烈浪漫精神,集中表现在诗人自我理想的极度张扬以及对于庸常生存现实的深刻摒弃与蔑视上。同时,海子的精神视野还聚焦于生命存在的主题,使他作品中的抒情具有哲学的深度和高度,极大的丰富了抒情诗的内涵。”(2)名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虚构的一副类似世外桃源的生活场景中,透露出一股温馨与美好的气息,表达出诗人对友情、亲情的眷恋,表现了一种博爱的胸襟。“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看似平淡,但在平淡中透露出一种超然的心绪,包含着诗人对世俗生命的关怀和对崇高生命的激动。特别是结尾“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中获得幸福”,一种对现实中自我的否定与不满,一种对新的生命和生活的渴望与憧憬跃然纸上。在诗人眼中,自己的过去的生命存在已经荒芜,而只有从明天开始,对自己的生命开始负责。而对生命的责任又引发了孤独心灵的痛苦,这就是生命意识的萌发与体验中的矛盾。

四、对现实历史的理性精神

  历史总在有些时刻抹杀个人的思想自由。在文革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诗人,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在抵抗社会的激流。“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那个时代的回音。北岛以一种理性的精神,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作了批判,呈现出一个对抗的自我,至死不渝的追求着真理。《回答》当中诗人以自信,自强的形象勇敢的站在主流社会的另一边,大胆的怀疑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尤其是“我不相信”一句反复的使用,强化了诗人的情感张力,象一把剪刀理性的解开了社会的的疙瘩。

  正如艾青所说,我生活着,故我歌唱。诗永远是生活的牧歌。

  现当代诗歌作为文学领域的先锋文化的使者,不断的关注着人类的生活,以特有的方式给我们以人文的关怀。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ge/185447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