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关于诗歌特点及鉴赏(2)

诗歌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过关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

  【解析】

  看题目:邯郸表明作者在外地,冬至,结合注释可以知道是唐朝时一个阖家团聚的重要节日。思家,表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类型。

  看作者:知道白居易诗歌特点为通俗易懂。

  看注释:前面提到,冬至是亲人团聚的日子,此时远在他乡的游子肯定格外思乡。

  看题干:第一题为赏析诗句和概括情感题。第二题为概括语言特色题。

  品意象:第二句的游子思家形象和第三句的家中亲人思念在外游子的形象是品味的重点。

  把握情感:通过“影伴身”看出作者孤寂之情,通过遥想家中亲人“夜深坐”,“说着远行人”更加衬托出眼前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答案】(确定思路,树立规范答题思路。)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 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 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解析】

  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参考答案】

  (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幅画面描绘的是诗人想象(见到)的情景: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青灯之下,诗人日思夜盼的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着衣服。诗人那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正从这幅画面中流溢出来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答案】

  (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3分)

  (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分)

【关于诗歌特点及鉴赏】相关文章:

1.关于诗歌的鉴赏方法

2.语文怀古诗特点鉴赏

3.中国古代诗歌常见题材标志特点分类鉴赏

4.诗歌鉴赏的语言风格特点

5.元稹诗歌特点

6.关于童年的诗歌鉴赏

7.关于环保的诗歌鉴赏

8.关于迷途的诗歌鉴赏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ge/193792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