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杜甫《月夜》诗歌鉴赏(2)

诗歌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讲解】

题解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七月,当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后的一个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改元至德。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把家人安置在羌村之后,只身奔往灵武的肃宗行在,想为国效力,不料在途中被安禄山叛军所俘,押往长安。因官职卑微,也没有什么名声,未被囚禁,但身陷叛军占领之地,安危难测。当此之际,亲情最难释怀,于是写下这首五律,表达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句解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妻子一人在鄜州闺中独看。开篇写得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种写法虽违常规,但细细玩味,它已包含自己在内。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想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思念自己。“只独看”,虽是描写想象中妻子孤独望月的形象,但使人感到她望月时感情是那样的真挚和凝重。妻子如此,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种寓主观于客观,以客观写主观的手法,新颖而别致。“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上一联写怀念妻子,这一联写思念儿女,抒发无言的悬念之苦。诗人在远方怜爱着小儿幼女们,想着他(她)们还不懂得想念远在长安的父亲,还不理解母亲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儿女幼小,不懂世事,诗人自是无限怜爱。同时,也进一步显出妻子之“独”。她携儿带女,独处荒村,自是苦不堪言。“遥怜”一词,道出诗人无限的忧思和怜爱,同时也反衬出妻子的遥念和伤悲。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之不能思,又进一层。须溪()云:‘愈缓愈悲’是也。”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散发着芳香的头发已为雾气所湿。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应该感到凄寒。这两句描绘出清幽的夜景,更勾勒出妻子笼罩在清光夜雾中的倩影,真切地描绘了一个似乎近在身旁却又远在天边的幻象,诗人神思恍惚的情态也可以想见。明末王嗣奭《杜臆》云:“语丽而情更悲”。“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香雾”,夜雾本无香,香是从云鬟中散出。“云鬟”,妇女如云一样的鬓发。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何时能团聚,双双依偎在薄帷前,共赏和今天一样的月光?让月光照干我俩两地相思的泪痕!

  妻子担心丈夫的安危,不免黯然泪下。诗人想到妻子忧心不寐,自己也忍不住伤心落泪。这是补足前面未曾说出的忧思之泪。两地“独看”,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双照”,指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与“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诗以结尾为难,既要收得住,又要宕开去,给人以遐思。此诗结句可谓深得其中三昧。

评解

  这首诗以《月夜》为题,抒写夫妻怀念的至情,反映了乱离时代的相思之苦。全诗语浅情深,曲折含蓄,章法紧密,而不失流畅清丽,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五律至此,无愧诗圣矣!

  相思的情感是抽象的,因而多缘景物而发,或睹物思人,或触景生情。望月怀人,自古皆然,但以此法写相思,用多了往往有失僵滞。一代诗圣,落笔见奇,因情造象,不写自己望月怀妻,而将相思之情幻化为生动具体的生活图景,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子的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这类景象,都是诗人意中之景。其写法之妙,正如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说:“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分析】

  天宝五年(746),杜甫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把妻子儿女寄养在离长安二百里外的奉先县,自然是分离要比团聚的时候多。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也就是诗人任胄曹参军不久,抽空回奉先探亲,但迎接他的是幼子饿死的噩耗。诗人把那次探亲旅途见闻、遭遇和感想,写成著名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有“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诗人惭愧自己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几乎是在诗人写这首长诗的同时,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把家搬到更远的白水县。次年六月潼关失守后,杜甫又携家到鄜州暂时栖身。当诗人得知肃宗李亨即位灵武后,为了报效朝廷,他于七、八月间只身去投奔肃宗,以至于在途中被乱军俘虏。

  这首诗大约写于中秋之夜,这本是和平年代举家团圆赏月的节日,所以诗从月写起。诗人推测妻子此刻正在鄜州栖身之所望月怀人,为亲人不能团聚而叹息,为丈夫在长安的处境而担忧。在封建社会,妻子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丈夫,“夫荣妻贵”是公认的信条。杜甫在长安奋斗十年,未能荣进,不仅使妻子未获显贵,而且沦落到连平常人也不如的处境。丧子,逃难,这主要是由于时代造成的悲剧,但诗人却内咎是自己未能尽职,欠了妻子许多债。诗人感念共患难的妻子,不说中秋之夜自己不能安寝,千言万语想对妻子诉说;而设想“寄异县”的妻子望月怀人,久久不能入睡。这种从对面写起的手法,充分显示出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整首诗就是在这种推测、设想中展开的,读来感人至深。妻子是和儿女一起生活的,诗中却说是“独看”,这是因为以前他们曾经“同看”过,在他们的患难生活中,曾有过许多次的“共度良宵”的经历,显出今夜妻子形单影只的难堪。还因为妻子的心事,眼前的儿女年幼无知,无法理解,更不会替母亲分忧──诗的下面两句对此作了解答。“忆长安”很可能包含往日一家人在长安城中共同生活的情景,更主要的则是指今日丈夫身陷乱军集中营里;安危未晓,生死未卜。妻子为诗人承受了多大的精神负担。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这一联是对妻子望月怀人形象的描绘。诗人设想夜深了雾气会浸湿妻子的“云鬟”,清冷的月色里,妻子的“玉臂”也会感到寒冷。诗人用“云鬟”“玉臂”来形容自己妻子的外貌特征,所传达出的是诗人对妻子的眷恋之情;而这份深爱之情正是做丈夫的对妻子的最好安慰。清代沈德潜说:“五六语的情悲,非寻常袱艳。”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诗人不免伤心落泪。想象中妻子也在落泪。两地看月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清晰可辨。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ge/231110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