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关雎》中的淑女形象(2)

诗经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淑女”之德

  由于中国古代文坛多将《毛诗序》中的“后妃之德”视为“淑女”这一理想女性的重要标签,认为“窈窕”用以描述其形容风貌,而“淑”则意在赞誉其德行贞操,因而学界对于“淑”字的阐释也可谓众说纷纭。

  《说文解字》记载,“淑,清湛也”,而“淑女”则可引申为如水般清澈美好、温柔娴静的女子,在德行方面需有“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至真至纯之性。而这与先秦时期社会对于后妃的期许一致。人们认为夫妇之间应相敬如宾,有礼有节,而佳偶则必须符合温柔敦厚,谦恭贤惠的标准,对于女子而言,知书或可不必,然而答礼一定要之。

  而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则对“淑”字的标准给予了更为明确的注释。他称,“言后妃性行和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能事君主、达到举案齐眉、“夫妇和谐”的境界,是为其一;忠贞美好,能够做到上行下效,为天下男女表率,是为其二;时刻以为君王分忧、为社稷求贤为己任,克己守礼、礼贤下士,恪敬职守,将后宫操持有度,是为其三。从这孔颖达的观点看来,古人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不仅其自身需要具备质朴、善良、美好的品性,对外还需有“辅助之德”。与之相同的观点还有《诗序》中,“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一说,认为贤德的淑女能够“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真正做到以德事人,而不是以色事人。这也不失为是孔子所言“《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要义。   除此以外,笔者亦发现,古代对于达官显人的妻子的诰封亦存在“淑人”一说。学界一致认可此处的“淑”为“善良”之意,与相貌无关,而专指品行。坊间亦曾一度有“后妃求贤”之说,认为《关雎》中的“淑”字指称的是后妃为君王广募贤娴,敦厚无妒之德。后被否认,认为只是郑笺误读《诗序》中“忧在进贤”一句所引发的误会。“忧在进贤”,本义仍是指后妃心系黎民苍生之贤。

  最后,南宋的朱熹在《诗集传》中综合前人的多种观点,对“淑女之德”给出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他称:“盖德如雎鸠,挚而有别,则后妃性情之正,固可以见其一端矣。至于寤寐反侧,琴瑟钟鼓,极其哀乐而皆不过其则焉”。诗教言传,讲求“发乎情而止乎礼”,朱子认为这是对于后妃之德最恰当的评价。雎鸠之德在于“挚而有别”,而淑女之德亦是如此。《关雎》虽以男子追求梦寐以求的女子的情爱诗的面目示人,但隐喻的是夫妇之间琴瑟和谐的关系。而与古时女子而言,出嫁从夫,如何事夫才是她们德行修养中最重要的课题――在父母家中,则“志在女红之事”;出配君子,则“辅佐君子求贤审官”、且“内有进贤之志,却无险陂私谒之心”③,和乐贞静、宜室宜家。诗人以“关雎”的形象作比,也正是暗示,只有德如关雎,能做到“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④的贤淑女子,才可配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君王佳偶,即淑女的原型――贵族婚姻中的后妃形象。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ijing/25218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