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2017有关《蜀道难》主题新议论文(5)

蜀道难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形象地表达了国家战乱必至的新人耳目的政治预言。“国家危”的根本原因是“所守或匪亲”。“国家祸乱”是“所守或匪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实这样的观点前人已有论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这不足为奇。奇在大家还在歌颂盛世,他却看到了盛世的危机,提出这一振聋发聩的政治见解。再联系天宝十四年发生的“安史之乱”和“马嵬坡事件”等重大史实来思考,我们就不能不钦佩诗人的政治才略和眼光。

  这是诗人卓异不凡的政治预言──一场政治大动乱的战祸将不期而至。有“资料”云:李太白始至京师,名未甚振,因以出示蜀道难一篇,而名振京华,享誉文坛,颂之为诗仙。能有如此大的轰动效应,或许只有切中肯綮的时局评论,才能引起有识之士这样强烈的共鸣。这是诗人在长安三年翰林生活厕身上层社会的政治预言。

  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的《诗品》,论诗以盛唐为宗。他说诗歌创作不能停留在形象上,要超越形象避免形似,要所得在意象外,要遗貌取神,要妙悟。有了妙悟,便即景会心,体物得神,俯拾即是;没有妙悟,便“匪神之灵”“临之已非”了。创作诗歌是如此,体悟诗歌亦如此。品味《蜀》也要妙悟,要遗貌取神呀。

  李白的政治抱负,决定了他对政治的热衷。李白颠沛流漓的一生及雄奇瑰丽的诗歌创作,同当时的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此我们说诗人借蜀道危的形象,深刻而尖锐地指出盛唐潜伏着政治危机,是诗人对天宝初的重大政治事件及时事的感怀中,对现实政治有所感而发的。  总上所述,《蜀》抒发了忧天倾的政治感叹,表达了不同凡响的政治见解,发表了卓异不凡的政治预言。《蜀》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这样讲不是没有道理的。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udaonan/14844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