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蜀道难》解读与探究(4)

蜀道难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问题探究

  诗界一致公认,《蜀道难》是李白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我国诗坛中的一颗艳丽的奇葩,皮日休冠以“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丧”的美誉。但是,对于这首诗的寓意,却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代表性的说法有:

  一说:为担心房琯、杜甫安危而作。《新唐书·严武传》:严武在蜀中,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骄恣放肆。其时房琯在他部下任刺史。房琯做宰相时,曾推荐严武。后来房琯因得罪降官,做了严武的下属,可是严武对他却极为倨傲。其时杜甫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因为误犯了严武的父亲挺之的讳字,严武几乎要杀他。李白得知此事,遂作《蜀道难》,为房、杜二人“耽忧”。

  二说:为讽刺章仇(zhānɡqiú,复姓)兼琼而作。此说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至天宝五年(746年)期间曾任剑南节度使,沈括根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句,称此诗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

  三说:为讽谏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出自元萧士贇(yūn)《分类补注李太白集》的注语中。他以为这首诗是作于安禄山叛军攻占长安,明皇仓皇幸蜀的时候,即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六、七月间。当时李白在江南,听到这个消息,以为皇上幸蜀不是上策,“欲言则不在其位,不言则爱君忧国之情,不能自已,故作此诗以达意”。

  四说:为自身“羞无成归”而作。明人高启说《蜀道难》“商声激烈”,就是说兼有悲、愤两种因素。中唐姚合《送李余及第归蜀》诗:“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说明此诗主旨是叹息仕途艰难,报国无门的基调。李白借蜀道峥嵘嵯峨之状和旅人困顿愁惨之情,抒发他开元十九年第一次入长安的经历和难言之隐。

  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上述第一、二、三种说法曾予批驳:

  “兼琼在蜀,无据险跋扈之迹可当斯语(指‘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而言)。而严武出镇在至德(唐肃宗第一个年号)后,玄宗幸蜀在天宝末,与此诗见赏贺监(指贺知章)在天宝初者,年岁亦皆不合。则此数说似并属揣摩。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难道)必尽有为而作?白(李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讽)人之义远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

  胡震亨在批驳了上面几种观点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本诗“即事成篇,别无寓意”。持此种观点的还有清朝顾炎武,顾炎武《日知录》云:“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涂(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

  请你对上述观点细加分析,说说他们出现分歧的主要原因在哪里?你对这首诗的主题有什么不同看法?我们对此作些了解和探讨,有助于提高诗歌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udaonan/25983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