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一洗万古凡马空——从《水调歌头》看苏轼的词(2)

水调歌头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下面我们再说其艺术特色。

  第一,关于豪放。现在我们每论宋词,必说豪放与婉约两派,而且必称苏轼为豪放派的祖师。其实,苏轼词既有豪放,更多婉约,而所谓豪放词,是由人之性情、学识,襟抱、志趣等决定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创作风格。因此,辛弃疾的门人范开说:

  器大者必声闳,志高者必意远。知乎声与意之本原,则知歌词之所自出。是盖

  不容有意于作为,而其发越著见与声音言意之表者,则亦随其所蓄之深浅,有不

  能不尔者存焉耳。

  “所蓄”即内在的器识志趣,是“歌词所自出”的本原,因此,一个作家的作品是豪放还是婉约,与其性情襟抱紧密相关。有如此之性情襟抱,必选如此之题材。范仲淹忧在人先,乐在人后,所以其词少儿女之态,最先冲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大胆地抒写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和渴望打败敌人勒功燕然的共同心愿,开了豪放派的先声。苏轼胸藏万汇,志在建功立业,故以诗为词,即把诗歌创作必须遵循的“诗言志”原则引入词的创作中,胸怀一腔豪气去创作,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写。“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苕溪渔隐丛话》引胡寅语);“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鸡漫志》)。从此,词不再单纯地写男欢女爱,羁旅行役,流连光景的“艳科”了,它什么都可以写,抒情言志,怀古咏史,悼亡伤时,四季风光……也不再被“婉约”一派所垄断。

  “豪放”一格最先由唐人司空图提出,在《二十四诗品》里,他为“豪放”下的定义是: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山道返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里弥

  满,万象在旁。前招三晨,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司空图为豪放所下的定义主要是超人的气势和力量。苏轼那些被称为豪放的词就洋溢着一股排山倒海的力量。但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豪放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水调歌头》是两种不同的豪放。前者思越古今,腾挪飞扬,雄浑悲壮,慷慨激昂,借古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如天风海涛,声振乾坤,似黄钟大吕;后者飘逸英迈,洒脱轻灵,左右逢源,豪气逼人,以天上人间相较,道出心中夙愿,似金声玉振,琅琅在耳。前者如滔滔扬子江,一泻千里;后者似浩浩富春江,清丽独绝。我们通过仔细吟诵就不难体味到它们不同的特色。

  第二,苏词大气包举,洋溢着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读苏词就可以知道,苏轼的作品无论是豪放还是婉约,流转于作品之间的总有一股感人心灵的“气”。这“气”就是杜牧所说的“文章以气为主”的“气”,有了它,作品才能具有摄魂夺魄的艺术效果。苏词好就好在这种大气包举,贯串全篇的艺术。他往往运用丰富的想象,精妙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来构制阔大雄浑的画面,独运磅礴浩大的气势,所谓“笔所未到气先吞”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具有振聋发聩、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读苏词,就如同读李白的诗那样过瘾。如《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唯有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同时,我们读苏词的时候还必须注意到那种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这首中秋词里,无论是琼楼玉宇的生动想象,还是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都表现了作者渴望自己和天下人都能够按照生活应该有的样子来生活,反映了人民群众千百年来的共同理想,这正是浪漫主义最基本的特点。一般而言,豪放派作家的创作大多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婉约的写实较多。虽然苏轼最崇拜陶渊明杜甫,但他的作品最和李白相近,诚如上言,这是两人性情襟抱志趣相近的缘故。

  第三,融化古人诗句,了无痕迹。“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苏轼饱读古书,学问渊博,无所不知,所以创作时就得心应手,左右逢源,随手拾起古人诗句,为我所用,如水中着盐,点化无痕。这首词里,作者引用了《诗经》、李白《把酒问月》、谢庄《月赋》、寇准《阳关引》等,我们如果知道这些作品,可以进一步有助与对这首词的了解,而不知道也无碍理解。因为从词的表面上我们看不出作者是用了前人的诗句。特别是上阕,几乎櫽括了李白的诗,我们试加以比较,看一下: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净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两人的想象差肩相近,李白的诗主要通过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表达了一种生命意识的觉醒,主张及时行乐;而苏轼在吸取李诗形式的同时,更袒露了自己胸中的矛盾和痛苦,更表现了他在人生道路上的苦苦挣扎,而这种挣扎最后又是在热爱生命,立足现实的基础上求得自我平衡而解脱的。这就可以知道,苏轼不是单纯的引用李白的诗句,而是采取“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去拿,最后化为我用。这就比他的门人黄庭坚一味提倡“无一字无来历”高明得多!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uidiaogetou/11557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