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水调歌头赏析文(2)

水调歌头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水调歌头赏析文二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句是本词的序言,交代其写作有关方面的情况。是在中秋夜欢饮赏月大醉时,即境生情,写下的怀念弟弟苏辙的一首词作。本词是最负盛誉的中秋词,《水浒》“血溅鸳鸯楼”一回歌妓中秋赏月饮酒即唱此词。词作于熙宁九年即丙辰(1076)中秋。当时,苏轼因不合于新政,第次出任地方官知密州,时其弟苏辙在济南,兄弟间已有六、七年未能见面。

  词的上片写中秋欢饮达旦。下片兼怀子由。开篇从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化出,面对皎月,饮酒对歌,浮想联翩,不甚感慨。由中秋圆月,勾起对亲人的想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议论,脱口而出,是自古名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直接是对子由而发的祝愿,它语出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也是代天下所有的牛郎织女立言的。它表达了一种通达的人生观:现实人生尽管有缺憾,却依然使人留恋,让我们以对亲爱者的良好祝愿来弥补这一缺憾吧。

  全词以咏月贯穿始终,词的上片抒情中带议论,下片中议论中有抒情,表现出词人富于憧憬而又直面现实、由把握现实而超越现实的自然观、人生观及人格美,给人以充分的审美享受和积极的思想影响。此词行文明白家常,清空一气,读之无任何语障,然措语多有出处,大觉有书卷气即文化氛围,只是作者信手拈来,得之不觉耳。

  水调歌头赏析文三

  这首词表现了非常强烈、非常深刻的孤独感。

  从小序中可以知道,那个丙辰中秋夜,苏轼是“欢饮达旦”,但此欢饮是几个人饮?从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得知,那是苏轼一个人在饮酒。此句化用了李白的《月下独酌》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独酌,用邀请明月与影子来同饮共舞来化解孤独,这种达观的诗人态度,苏轼是很欣赏的。但是,苏轼的处境却比李白还要孤独。“明月几时有”,说明圆月还没有从云层里露出脸来,明月没有,地上的影子当然也没有了,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人。中秋夜,尽管只有孤身一人,但还是摆出酒桌来赏月,月亮却偏偏不出来,老天爷,你把我整得太惨了。“明月几时有?”这“问”是责问,喂,老天爷,朋友,不要这么恶作剧好不好?他跟老天爷讨近乎,老朋友,我们也分别好久了,“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也是从天宫里出来的,你再这样捉弄我,我就不高兴在人间玩,我要回天宫去了。但是,回去不行啊,为什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天上冷啊,哪有人间温暖呢?“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天上更孤单啊,神仙连伴舞的影子也没有。所以,你不让明月出来,是嫉妒我,是要诱使我返回天宫,我才不上你的当呢。

  如果结合苏轼的处境来理解,天宫指的是朝廷,人间指的是地方。贬谪到地方为官,尽管艰苦、孤独,还是比在朝廷上轻松、舒心得多。但这样联系诗人的身世遭遇来解读,我总觉得失之穿凿,与“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的解读思路相似。苏轼生前,受“乌台诗案”之累,差点丢了性命,身后,就不要去累他了。

  词的上半阙讲了月亮没出来,下半阙讲月亮出来了,那时,苏轼已在室内,无心赏月了,月光却偏偏不依不饶,“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照无眠”的月光,更使人感到孤独与凄清。所以,诗人甚至觉得月亮是存心跟人过不去。“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但诗人知道,孤独自是在人心上,与月亮何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普世的悲怀,把月亮也包含了进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句,历来的理解是,但愿人长久健在,即使相隔千里,终究还是能共赏明月。然与上句联系起来看,这一句其实是表达了两个愿望,一指人,一指月,“人长久”相对“人有悲欢离合”,两情相爱,天长地久,就超越了悲欢离合;“共婵娟”相对“月有阴晴圆缺”,只有中秋月亮才是完满美好的,是指共同拥有美好的生活,因此,这里用“婵娟”指代“明月”,有深意在矣。

  序中说“兼怀子由”,这“怀”不仅是怀念,更是关怀,弟弟苏辙想必也是一样的孤独难挨,所以,“此事古难全”之类达观的话,不仅是对自己说的,更是对苏辙说的,也是对天下有同样苦恼的人说的,一己的烦恼上升到了普世的悲怀,刻骨的孤独转变为解脱的逍遥,因此,千百年的动人心弦。

  诗词的魅力还在于,读者不一定要理解(正确的翻译出)每句话的意思,但韵律、节奏等等因素,能使你感染到诗人的心情,进入审美。这魅力是如何有的,对我始终是个谜。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uidiaogetou/23347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