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水调歌头教案(3)

水调歌头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水调歌头教案 篇6

  一、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因此,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好办法。本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课文用词丰富传神,意境深远而富有美感,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运用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二、主要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

  2、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

  (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联系课题,鼓励提问:

  1、看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

  2、教师归纳:

  (1)苏轼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词的?他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

  (2)书上写的那几句词该怎样理解?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初读课文,抓住情感线(着重围绕第一个思考题):

  1、学生自读圈画(读的形式可多样化)。

  2、组织交流,教师板书: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3、引导学生看板书再提问,即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重点学习目标)

  (四)转换师生角色,深入探究课文: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四年级的小学生)

  1、学习1—3自然段:

  (1)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2)学生读书准备。

  (3)指名回答,要求: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回答得有说服力,使人信服。

  (其间穿插多形式的朗读)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苏老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2)学生说(穿插读)

  (3)看图想象(利用多媒体):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在干什么?此时此刻,你在想什么?

  (4)重点读好: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评点读)——齐读第四自然段

  3、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师:苏先生,后来你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你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2)学生各自朗读后两段。

  (3)鼓励学生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圈画重点句段,准备回答。

  (4)组织班级交流:

  ①指名说;

  ②小组间相互补充;

  ③学生在书上画出相关词的意思:

  (重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④师生分角色读(分词和词的意思);⑤男女学生轮读。

  (五)朗读四、五、六自然段,加深体会作者情感。

  (六)课堂小结(结合板书)。

  三、板书: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思念弟弟

  埋怨:月圆人不圆

  宽慰:真情留人间

水调歌头教案 篇7

  教学重点:

  懂、背诵这首词。

  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 、欣赏《水调歌头》

  1、 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全班齐读

  3、疏通全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 能力训练

  (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 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学生总结

  (1)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

  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uidiaogetou/421253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