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水调歌头教案(3)

水调歌头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水调歌头教案 篇4

  一、导入

  1、齐背《渔家傲》。

  2、月,是一个充满感情和感动的意象,借月抒情的诗很多,你能说出几句吗?

  参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并精通棋琴书画,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字子由)被世人称为“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遭受贬谪,经历十分坎坷,与此同时与他弟弟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三、诵读

  1、听范读,并进行朗读指导。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初步感知,理解诗意

  1、解题: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全班交流,翻译全词

  参考: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呢?我举着酒杯仰问青天。不知天宫中今晚又是哪一年?我真想驾乘着长风回到月宫,又怕那美玉砌成的宫殿,太高太寒冷了,让人禁受不了。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人摇动,那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好呢?

  月亮照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着失眠的人。月亮对人世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孤独的时候变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只希望亲人能健康长寿,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美好月色。

五、赏析语句

  (一)序言

  提问:从词的序言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中秋”是作词的时间,“兼怀子由”是作词的目的。

  (二)赏析词句

  1、分别概括词的上阙和下阙的内容。

  明确:

  上阙:对月饮酒,在天上与人间之间徘徊。

  下阙:对月怀人,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祝愿。

  2、在词作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美好祝愿。

  3、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明确:

  把酒问月,引出思念。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无眠”:因思念而难以成眠。

  “何事长向别时圆”,从月圆想到人圆,再想到分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渴望团圆。

  4、除了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词人还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

  联系背景: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

  明确: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5、哪些语句可以体现出他政治上的失意?

  明确:“我欲乘风归去”

  6、那作者是不是要远离官场?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不是,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思念和失意。

六、拓展阅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词。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苏轼

  亲人——思念

  政治——失意

水调歌头教案 篇5

  一、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 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有《东坡全集》。(参考内容: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苏轼的诗今存2700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资禀忠爱,议论英发,历典州郡,所至皆有去思。其文章政事为天下所宗仰,盖过欧阳修为文坛领袖。喜交游,推奖后进不遗余力,一时知名之士皆归之如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号称苏门四学士。有东坡集行世。)一言以蔽之:《苏轼传——智者在苦难中超越》

二、词的简介: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也叫“长短句”。

  词一般以“阙”或“片”为单位,一般认为只有一片的称为“小令”或“单调”(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两片的是“双调”(比较常见)、“三叠”和“四叠”即有三片和四片,比较少见。词必须有“词牌”,最初“词牌”与内容相关,后逐渐成为一种形式,只起到规定字数和格律的作用。

三、写作背景: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弟弟子由经年未见。这一年即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节,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词作。

  (也可在分析词作的过程中插入介绍)

  (在中秋词中的重要地位: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余词尽废。”)

四、全体朗读并正音。

五、分析全诗(每一句的分析要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

  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小结: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

  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

  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圆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

  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小结: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六、总结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七、拓展延伸: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有关中秋月亮的古代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uidiaogetou/421255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