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水调歌头教案(2)

水调歌头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水调歌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情景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1.朗读理解

  2.小组合作

  3.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引词)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极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勾新月会让人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在月亮身上,文人们寄托了很多憧憬、很多情感,同学们能调动积累,说一说我们学过的有关明月的诗句吗?(学生回答)那么苏轼仰望明月,他会联想到什么呢?

  二.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三.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b.上阙中哪两个字最能体会作者对明月的向往?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又是哪两个字把苏轼带回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体会作者感情起伏

  c.下阙中由中秋圆月联想到什么?哪两个字最能突出月圆人不圆的忧伤情怀?又是哪两个字把笔锋一转,聊以宽慰,富有哲理?哪两个字又最能体现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难全

  五.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

  1.赏析美术作品、书法、绘画,融合音乐,激发学生别出心裁读古诗,并教育学生热爱古诗词

  2.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总结: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水调歌头教案 篇3

  1教学目标

  1、 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并学习苏轼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2学情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望月怀人之词,词人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词人深掩内心的郁愤,仕途上的失意怅惘,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或隐或现,借助明月这一意象,表现出来,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课的阅读兴趣,,然后指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

3重点难点

  1、通过“品读、研读、赏读等一系类的活动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

  2、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导入

  1,放音乐,王菲翻唱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渲染气氛,使学生沉浸在词所创造优美意境中。

  2, 学生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受内容。并请学生描绘词中画面。整体把握

  活动2【讲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二、研读词前小序, 思考以下问题。{小组合作交流}

  1,小序中交代了什么信息?

  小序中哪个字最意蕴丰富?让我们窥见到词的基本内容。

  学生展示,教师指导

  三。品读上阕 ,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字应该怎么理解。

  2、“寒”字怎样理解?是指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冷吗?

  从“我欲 ” 到“又恐 ” 至“何似 ”显示了此人怎样的心理变化?

  以上过程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四、品读下阕,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对“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句话用艺术化的语言进行扩展再创作,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富有哲理,请你联系现实,结合事例。写一段话进行解读阐释。

  解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今中外还有哪些人在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和苏轼一样的心境呢。

  以上过程中学生展示,教师点拨、指导。

  五、赏读全词、把握全作者感情脉络,小结全词

  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请用四个词语依次描述。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这首望月怀人之词。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艺术境界。苏轼官场的失意怅惘,深藏内心的郁愤,大醉之后的旷达、对胞弟的无限思念,或隐或现。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读来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所谓“余词尽废”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活动3【作业】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布置作业

  把《水调歌头》改成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恰当的叙述,生动的描绘,很好的融入作者或显或隐的情感。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huidiaogetou/422377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