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引领学生领略唐诗中的送别之情(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一样的别,不一样的情

  1.表达激励慰勉之情。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表达规劝之意。李颀《送魏万之京》:“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3.表达依依惜别之情。最著名的就是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表现深厚的友谊之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彼此心心相印,那么即使一个在天涯,一个在海角,远隔千山万水,也犹如近在身边。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在《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离愁里不是伤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则体现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对友人去处的向往跃然纸上。

  5.赋诗明志。王昌龄《芙蓉楼送别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四、唐代不同时期的送别诗

  细细品味,唐代不同时期送别诗从内容、情感、格调都有很大差异。这反映出时代的风貌与诗人的创作心态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1.初唐送别诗。初唐李世民是一位开明君王,亲手开创了贞观之治,此时文坛呈现的气象也是乐观向上的。如初唐四杰之一杨炯《夜送赵纵》:“赵氏连城璧, 由来天下看。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这首诗前两句作者把友人比作价值连城的美玉,因而引出“天下看”的豪迈语句,充满了对友人的赞赏和送别时的洒脱、豪放之情。后面两句写送别友人那一刻,一轮明月、一路清晖的情景,格调明快、健朗,丝毫没有送别的感伤情绪。这种富有生机与活力的特征充分体现初唐诗歌的气象特点。

  2.盛唐的送别诗。王运熙先生在总结盛唐诗歌时说:“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地域辽阔,文化交流频繁等,形成了盛唐士人们情绪积极,抱负宏大,气魄豪迈,胸襟开阔这么一种特定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盛唐气象正由此而产生,也直接影响着这个时期的送别诗。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前四句写得很有特色:“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名落孙山本是人生憾事,送者与被送者通常都不免情绪低落。而本诗中, 诗人非但没有对友人不得已的落第还乡表示任何怜悯与同情,相反,却对他的未来充满信心,对时代满怀希望,因为他们生在圣明时代,一切英才都会为明君所用, 暂时的挫折不必气馁,深信友人最终会得以重用的。后来綦毋潜果然中了开元进士。盛唐诗卷中,如此豪迈奔放、乐观进取的送别诗比比皆是。

  3. 中唐时期送别诗。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党争加剧。文人多忧患,少了盛唐时的乐观与憧憬,增添了许多务实与理性。苍劲、雄浑代替了豪放,同时隐含着揭露时弊、拯物济世之热情。如柳宗元《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欲知此后想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这是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春柳宗元在广西柳州送堂弟宗一到湖北江陵去时写下的一首送别诗。诗人把政治遭际、人生坎坷的悲愤与兄弟远别的感伤情怀汇聚一起来写。一、三、四联着重表现兄弟之间的骨肉情谊,第二联着重抒发自己因参加“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南荒的愤懑之情。其中“万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虚实相生,词语苍劲质朴,感情浑厚深沉。在普通话语中,包藏着诗人深沉的郁郁不平之情。当时,作者身处的环境险恶,而兄弟又要远别他方,于是引出尾联,诗人愤愤不平,告诉堂弟,今后要相见只能寄以相思之梦了。此诗把“别离”之意,“迁谪”之情上下贯通、和谐自然地熔于一炉,伤感之情浓重多了。

  4.晚唐送别诗。晚唐时战争不断,灾祸连连,民不聊生。这个时期的送别诗主要表现哀婉幽怨、柔弱低回的气象。如李山甫《别杨秀才》:“因乱与君别,相逢悲且惊。开襟魂自慰,拭泪眼空明。故园已无业,旧交多不生。如何又分袂,难话别离情。”诗人将时事、战乱与离情一起写入诗中,使赠别诗蒙上一层哀婉、凄苦的色彩。又如杜牧《别怀》:“相别徒成泣,经过总是空。劳生惯离别,夜梦苦西东。去路三湘浪,归程一片风。他年寄消息,书在鲤鱼中。”格调低沉、感伤,但情真意切,由衷而发,真实反映作家对现实的感悟和特定环境中的创作心态。

  总之,通过众多的送别唐诗,我们可以看到唐人表达送别之情的内容和方式,对各种送别之情感同身受,能感知唐代不同时期的社会境况,以及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

  [1]全唐诗.黄钧等校注.岳麓书社,1998.

  [2]郭彦全.全唐诗名句赏析.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ongdushaofuzhirenshuzhou/7324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