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写出苏轼豪迈的诗(2)

苏轼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超脱旷达的人生境界

  叶燮曾对苏轼有这样的评价:“其笔之超狂,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换。”豪迈的创作风格、一生的远大抱负以及一身浩然正气,这都是苏轼最终超脱矿大的人生境界的体现。而他的这些人生境界的体现,与他的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后世文学评论界很多人认为,苏轼超脱旷达的人生境界受到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很深,尤其是庄子的精神对苏轼影响极大。庄子的任性逍遥,佛教的万法皆空、一切平等思想都体现在苏轼的诗词创作之中。无论是在黄州、惠州还是儋州,都是苏轼被贬谪之地,这些地方在北宋时期都是艰苦之地,生活条件很差。面临着仕途不顺和生活条件的艰苦,苏轼从未抱怨,而是创作出一首又一首的诗词作品,用幽默的笔触来化解生活中的不顺,这种超脱旷达的胸襟一般人难以达到。例如在《初到黄州》中苏轼写道“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亦或是《食荔枝二首》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以及“他年谁作與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这些诗词作品都体现出苏轼深受佛道思想影响,但人生失意的阶段,人给我逍遥自在、一切随缘,形成了他超脱旷达的人生境界。

  黄庭坚曾经对苏轼的诗词有这样的评价“似非吃烟火吃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正是针对《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这一首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面上苏轼描写的是良禽择木而栖,表现的是良禽的孤傲,实则也是作者的自比,反映出自己任性逍遥,不愿与黑暗同流的随缘的旷达。作为同一时代的文人,黄庭坚比苏轼小九岁,二人亦师亦友,趣味相投。黄庭坚对苏轼有十分高的评价,“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也不仅仅在这一首词中才能体现,其实在苏轼的很多诗词创作中,都有这种不食烟火的空灵之感,让人感受到一种遗世而独立的感情。我们可以把这理解为一种清高,也能理解成一种才华不被人欣赏的冷清,但正是这样一种感情,让苏轼的形象更加高大起来。例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亦或是《过大庾岭》中的“一念失垢污,身心洞清净。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在苏子看来,人世间功名利禄无非垢污,此番过大庾岭却一洗身上垢污,让自己得到清静。作者通过对心理变化对描写实则是对自己放下功名利禄对感悟,超越得失,便能够进入另一番清静对仙境。这也正是“不食人间烟火”气质对体现,也是作者超脱旷达人生境界的体现。

  作者随缘旷达的胸怀,来源于儒家和道家“五待于外”的思想。苏轼在官场屡屡受挫,但却并没有因此而沉沦,而是保持乐观向上的情怀,寻求自我解脱的办法,即淡泊名利,一切随缘。這并不代表着作者消极避世,反而体现了作者别样旷达的胸襟,做到了真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乃是真正的豪迈之人。

  四、结语

  历史机缘、人物性格以及仕途机遇的变化,是促使苏轼人生境界以及文化底蕴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苏轼思想的嬗变几乎伴随着其人生际遇的变化而变化,尤其在乌台诗案后,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此大变后,苏轼对于儒释道思想又有了不同的理解,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更加体现出一种超越、超凡脱俗的意境。从苏轼大量的诗词以及散文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苏轼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功底,几乎对所有儒家经典信手拈来。而在与僧人、道士的交流中,苏轼的治学又更加精进。苏轼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大家,其在文学上的成就值得我们代代相习,而他的豪迈风格,面对困难无所畏惧,一身浩然正气立足于天地之间,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写出苏轼豪迈的诗】相关文章:

1.苏轼豪迈的诗词

2.苏轼的诗

3.关于豪迈情怀的诗句

4.关于风格豪迈的诗句

5.有关风格豪迈的诗句

6.杜甫豪迈的诗句

7.豪迈大气的诗句

8.王勃豪迈情怀的诗句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ushi/369123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