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关于大浪淘沙读苏轼(2)

苏轼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清代大文豪赵翼评苏诗:“大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诗卷万富,又足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续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苏前辈在词作中,不仅一改晚唐五代之柔媚之词风,而且内容表达更为广阔丰富。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即是其代表作。金代大文豪元好问评苏诗文:“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当然宋代辛弃疾等人在豪放诗的开拓上也有建树,他们丰富了宋词的风格与境界。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前辈在《人间词话》中评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苏辛实在是宋词之将帅也。

  《题西林壁》是苏前辈七绝诗之代表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借助庐山的形象,用“眼前景致口头语”,深入浅出亲切自然耐人寻味地禅发出一首哲理诗。由于诗人具有高超的绘画才能,所以他具备了观察境界高人一筹的能力,别人看山只是山,而他看山可联想到山脉,看山能想到遥望、近观、高瞰、低赏不同的观察角度,所以能写出庐山移步换景千姿百态的绚丽风光。前面两句诗写的是横看看到庐山雄壮的山势,侧看看到庐山山峰的险峻。高瞰看到庐山峰峦起伏似蛇舞,近赏看到庐山飞瀑、清潭、石拱、寺庙、亭台楼阁、深壑之景。

  后面两句诗里面就蕴涵着一条哲理,你看不到庐山的整个面貌,就是你站的位置局限了观察的范围。诗意启迪给后人为人处世一条忠告:由于人因学识、地位、境界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就会产生出差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出现片面性;要想认识事物的全貌与真相,必须摆脱主观成见,超越自身狭小的范围,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ushi/5771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