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苏轼《子思论》的原文与阅读答案(3)

苏轼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⑴ 汲汲乎惟恐其泪没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论。(3分)

  (2) 夫如是,则恻隐足以为仁,而仁不止于恻隐;羞恶足以为义,而义不止于羞恶。(4分)

  参考答案

  16.C17.D 18. B

  19. 圣人之道 / 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 / 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 / 造端乎夫妇之所能行 /是以天下无不可学 / 而极乎圣人之所不能知 / 是以学者不知其所穷

  20. ①心情迫切,唯恐自己被湮没而不被后人了解,因此都喜欢树立观点。

  ②这就像恻隐之心是仁爱的表现,但仁爱不仅仅是恻隐之心;懂得廉耻是道义的表现,但道义并不停留在懂得廉耻上。(7分。第一句3分,第二句4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文言文译文】

  从前夫子的文章,不是刻意要著书立说,因此不曾想树立观点。他所说的,都恰到好处,这样,他才成为圣人。

  夫子的学说,可以照着去做,却不能完全懂得;可以述说,却无法与之论辩。这是因为他不想树立那种浅薄的观点,引起是是非非的争论,他的学说也因此才不被废弃,给天下后世制定了仁义礼乐的规范。夫子去世后,诸子百家都想著书立说而流传于后世,他们的心思全用在了文章形式上,唯恐自身被湮没而不为后人了解,因此都喜欢树立观点。观点确立了,争论就产生了。从孟子之后,到荀卿、杨雄,都致力于相互攻讦,其他不值一提的人还有很多,这些人相互驳难,争论不休。

  唉,夫子的学说,不幸有老聃、庄周、杨朱、墨翟、田骈、慎到、申不害、韩非这些人,各持一家之说,从外面攻击,天下人正陷入困惑无所适从的时候,无奈他的弟子们又在内部相互攻击不休。千年之后,学习的人越多,夫子的学说变得越发晦涩不明,恐怕就是这个原因吧?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sushi/63192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