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精选桃花源记说课稿范文4篇(2)

桃花源记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精选桃花源记说课稿范文篇2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2.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文意,了解“世外桃源”的故事,并能加以复述。

  3.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体会文中语言简洁而含蓄丰富的特点,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4.发挥想象,改写文章,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学习重点:

  1.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并理解文章大意。

  2.理解文中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学习难点

  理解文所寄托的社会理想。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时间

  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翻译课文,初步感知文章文意。

  2.反复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揣摩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3.查找资料,搜集有关陶渊明生平与事迹的资料。

  4.在阅读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二)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

  学生根据自查的资料讲述,老师作补充。

  三、学生与教材对话

  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圈点勾画出重音,并初步感知文章大意。

  四、学生与学生对话

  1.小组自由练习朗读,并在预习的基础上合作疏通文章。

  2.全班齐读,要读出感情,注意语气节奏和重音。

  五、学生与老师对话

  把你们小组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所不能解决的语句、词语提出来。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六、师生与教材对话

  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板书:逢源→访源→辞源、复寻

  七、课文内容再现

  假如有一个人问你“世外桃源”的故事,你应该怎样向他讲述?

  八、背诵比赛

  1.老师指导背诵方法。

  2.学生自由背诵。

  3.比赛擂台。

  4.全班齐背。

  九、课堂反馈检测(印发资料)

  十、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2.全班齐背课文。

  3.导入语:在大家的背诵声中,美丽的桃花源又呈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中,《桃花源记》自问世以来,桃花源就成了美好社会的代名词,人们向往它、追求它,他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展开讨论。

  二、研读与欣赏,精读与精讲

  1.桃花源美在哪里?[自然环境美、生活环境美、风俗人情美]

  ①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桃花源自然环境的美、生活环境的美。(师可先做示范)

  ②用表演的形式再现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场面,展示风俗人情美。

  2.桃花源那么美好,桃花源人为什么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3.渔人来过一次,回去时又“处处志之”,按理说,应该找得到,怎么就找不到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文章最后写找不到桃花源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的向往。板书: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相矛盾。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桃花源记》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跟随作者陶渊明领略了桃花源的独特美景,也进一步了解了陶渊明。虽然他向往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他对理想的追求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作业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

  1.用现代汉语改写这篇文章,描绘出文章描写的景物与情景。

  (提示:改写并非翻译,改写是根据文章提供的情景进行再创造。)

  2.文中并没有对渔人与桃源人的语言进行描写,发挥你的想象,根据课文的内容,把桃源人接待渔人的对话情景写出来。

  第二课时作业

  1.课外拓展阅读:阅读《桃花源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理想的实质。

  2.查找古诗词中描写桃花源的诗句,并摘抄下来,加以积累。

  精选桃花源记说课稿范文篇3

  一、说教学分析

  《桃花源记》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文章故事性很强,虚构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美图,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憧憬,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语言凝练又隽永,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散文。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尽力引导学生对美景美情的感知。

二、说教材定位

  1、说《课标》的要求:《课标》对阅读能力提出这样的要求,“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2、说教材内容的特点和作用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熟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的内容。

  能力目标:分步品析,培养想象能力、整体感知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知文中的美景及美好的人情。

  4、说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文言常识有了一些积累,借助于工具书和语境学生完全可以疏通文意。但因文章与现在生活相隔甚远,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以及课时界限,《桃花源记》的教学重点、难点,将其确定为:

  教学重点:注重文言能力提升。依据线索人物,复述故事。

  教学难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三、说教法策略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的要求,将朗读、背诵课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达到感知知识的目的。具体采用如下方法:

  1、朗读法。

  2、想象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情境教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审美入文;

  利用汉语言文字特点导入,小角度切入课文,有利于检查预习,引起回忆并有效进入课程学习。图片激发想象,词语引起联想,有利于审美入文,契合本课时重难点突破。

  (二)朗读入境,合作感知;

  朗读有利于铺垫,合作有利于发挥学生积极性,高效解决词句理解问题。

  (三)读议反馈,有效巩固;

  反馈是检查,更是巩固和强化,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是必要的,有利于学生积累文言知识。两个大问题的设计符合建构主义理念和分层教学原则。

  (四)快速浏览,复述故事;

  复述也是为了掌握和理解,实现反馈词句意义之后的更高层次的强化,这符合认知心理学规律。我们之所以记住部分,是因为我们记住了整体。

  (五)朗读入情,表演诵读;

  为了突破难点,必须使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由情入境,由境入情,反复螺旋升华,品足美感。与下一环节桃源消失,形成鲜明对比,激发学生强烈认知冲突。

  (六)设疑结课,绘图展示。

  课堂延伸,有利于巩固所学,并为第二课时做足铺垫。

五、说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机械分析易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枯燥的词、句,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我简明地利用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介入文本,用充满诗意的画面自然地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首先让学生由词到景,由景入境,仿佛身临桃花源,初步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和惬意;接着弄懂文意,以复述为抓手,进一步让学生说内容,再度感知其中之美,最后,通过开放性的“先放后收”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审美层次有所提升。第一课时的界限因此清楚,又为第二课时深入探究主旨意蕴做好了充分的铺垫,整个解读过程,充分借助注释和语境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由小组到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并通过多种品析形式充分感知美景美情,力求课堂有内在的逻辑。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huayuanji/195195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