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心中的桃花源——《桃花源记》解读(3)

桃花源记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回家之后便写了那篇著名的《归去来兮辞》:回去吧,故乡的田园就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快回呢?让我的心灵受这样的折磨,实在不行。这个世道与我不合,还出去干什么呢?(“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次出去为官对他刺激太大了,他对官府,对这个制度已经绝望。他向往尧舜时那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生活;向往《山海经》里的神仙世界;向往古代隐士的超尘绝世。此后,他就这样一直在乡下读书、思考、种地。

  终于在他弃彭泽令回家16 年之后,在他57 岁时写成了这篇320 字的《桃花源记》。作者纵有万般忧怨压于心底,却化作千树桃花昭示未来,虽是政治文字却不焦不躁,不偏不激,于淡淡的写景叙事中,铺排出热烈的治国理想,这种用文学翻译政治的功夫真令人叫绝。但这时离他去世只剩下6 年了,这篇政治美文可以说是他一生观察、思考的结晶,是他思想和艺术的顶峰。历史竟是这样的相似,陶渊明五仕五隐,范仲淹四起四落。范仲淹那篇著名的政治美文《岳阳楼记》是在58 岁那年写成,离去世也只剩6 年。这两篇政治美文都是作者在生命的末期总其一生之跌宕,积其一生之情思,发出的灿烂之光。不过范文是正统的儒家治国之道,提出了一个政治家的个人行为准则;陶文却本老子的无为而治,给出了一幅幸福社会的蓝图。

  陶渊明是用文学来翻译政治的。在《桃花源记》中他塑造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地,往来耕作,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是一个自自在在的社会,一种轻轻松松的生活,人人干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在这里没有阶级,没有欺诈,没有剥削,没有烦恼。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什么?这简直就是共产主义。陶渊明是在晋太元年间(公元376—396)说这个话的,比《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58年)还早1 400 多年呢。只是有那么一点点影子,我们就称它为“桃源主义”吧。但他确实是开了政治幻想的先河。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huayuanji/31761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