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桃花源记》说课稿(4)

桃花源记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桃花源记》说课稿4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手段、说教学环节、说重难点、说效果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桃花源记》是河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课的一篇文言散文,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全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一种隐逸的情怀。

  另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学习目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分步品味,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二、说学生

  该课文选自七年级下册,其针对的是一群刚升入中学的最小的初中生,其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理解能力等还不成体系,对于美的鉴赏能力也会有所欠缺,而他们也不太能接受老师刻板的教学,在接受能力上更偏重图像与画面的质感。

三、说教学手段

  因为所面对的是低年级的中学生,所以本堂课采取的教学手段有:

  1、诵读法,通过熟练的诵读,达到背诵的效果。

  2、想象法,所谓“想象是最好的老师”,单是文字上的诵读,并不能深刻的体会到桃花源的美景,所以采取想象法,通过想象,让同学们感受桃花源的美与真。

  3、合作探究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进行探究,从而更好的体会陶渊明创作《桃花源记》的初衷。

四、说教学环节

  对本篇课文的讲解,我将会用两课时的时间完成,其中第一课时,主要是基础字词的解释和翻译;第二课时则主要讲解陶渊明的思想以及桃花源所象征的意义,并引导学生追求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第一步:课前导入,截取《中华好诗词》中杨雨老师和喻恩泰争论桃花源到底是在湖南还是江西的争论,引出《桃花源记》这篇课文。

  第二步:提出相关问题,让同学们先做笔记,然后带着问题走进课文(便于其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步:集体诵读,先播放名家朗诵的视频或音频让同学们体会其中饱满的感情,然后再集体朗读。

  第四步:带领学生介绍陶渊明,标出重点字词,划分段落,然后进行翻译。

  第二课时

  第一步:找同学回答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

  第二步:结组讨论,并选出代表,说出自己对《桃花源记》的看法。

  第三步:回答上一节课留下的问题。

  第四步:课外延展,陶渊明的其他诗篇,如《饮酒》、《归园田居》等,使同学们更多的了解陶渊明,了解陶渊明的思想。

五、说重难点

  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理解稳重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对于这二者的处理方法,依照上面课堂教学的方式,结组讨论,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六、说效果

  通过两课时的讲解与学习,大部分同学都可以掌握基本字词和翻译,较多的同学可以感受桃花源的美,并内省自己,想象、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但因为个人水平的差异,肯定有极少数的同学跟不上进度,而对这一点,可以采取写作文或读后感的方式,然后,再针对其中有问题的同学进行一对一谈话,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学会知识,理解作者,明白诗歌“缘事而发”的道理。

  《桃花源记》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课程标准人教版第三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课文。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这一课在本册中也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了解,更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做到文道统一,这也是教材设计本课的意图所在。

  2.课文内容: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大家所熟悉的成语一一世外桃源,无人问津,皆出自于此,诗人所描绘的“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更是那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的人民所追求与幻想的。文章中的理想桃源是虚构的,但它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也正是本文能一直为人所传诵的重要原因。

  3.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朗读,并背诵一些篇目。根据这些要求,再联系当今素质教育在语文教改中的体现以及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①能顺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②疏通词句,积累文言词汇。

  ③根据书上对挑花美景的描写,结合平时学习的描写方法,说(写)一段话。

  由于是八年级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古文的基础又薄,从而对文言文的认知基础及理解迁徒能力较差,所以我确定①②为重点目标,第③为难点目标。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知识面窄,没有预习的习惯,但是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较易接受,从而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而八年级这个班比起其他班来,在这方面更是参差不齐,从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容易因此出现冷场的场面,对于这一点,教师应满怀激情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从而取得预期目的。

  三、教法与学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是又“贵在得法”。无论任何方法的使用都应面对学生在课堂的具体情况,灵活掌握运用,不能死搬公式,从而不利于优化课堂教学,不利于素质教育在课堂上的实施。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制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1.点拨质疑法:这是我采用的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从而避免过多过杂的讲解。

  2.讲读法:包括词汇、解说,课文讲解,朗读训练,简述大意,背诵等。

  3.电化教学法:根据教学需要,适时使用录音机、投影仪,直观形象而又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c

  (二)学法:

  1.朗读法,古文重在多读,读顺畅,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这样更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易背诵。

  2.讨论法:通过讨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3.读写结合法:课文结束前,让学生根据书中对桃花的描绘,训练学生迁移能力,通过写或说出自己喜欢的一种花。从而训练学生多角度描写事物。

  四、教学程序:

  在整个教学中,应以优化课堂过程为指导,贯穿素质教育,结合我区语文读写结合训练,着重于“双基”落实,充分体现“四个意识”。

  (一)导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抓住这一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开头的。

  1?请一位学生解释一下,“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其他同学听。

  2?教师鼓励性评价后,顺势让其说出出处,由此引入课题。

  (二)解题

  这一步骤主要是帮助学生识别题目中“源”以便不要说写成“园”。然后了解作家生平,及本课的出处,为下面学习本课打下基础,具体设计如下:

  1、板书标题:桃花源记,教师强调一下“源”与“园”区别,引起学生重视。

  2、学生看注解①,简单了解一下作家的基本情况,知道本文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言,学生可作适当勾划,以便今后利于复习。

  (三)朗读课文

  古文应该突出多读,教师应把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一环节上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指导。

  1?听录音,学生的注意正音、节奏感,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要求:

  ①节奏合理,读出对社感。②语句流畅,发音正确。

  (四)疏通课文词句,积累文言词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自觉地学习,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教师也不能盲目乐观,应尽可能估计到可能出现的困难,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同时,注意起到一个良好的主导作用。为此设计如下:

  1.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

  2?勾划难点,互相讨论,或向老师提问。(如有学生提问,下面的步骤可简化些。如无,则就显得重要了。

  3.教师提示(放投影片)。

  4.学生按记叙文六要素,简述课文c

  (五)学生朗读并背诵第一段。

  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起反馈矫正作用,另一方面是为过渡到下一个目标作准备。

  1、学生朗读。

  2、学生背诵第一段。

  (六)听说训练

  通过对第一段桃花美景的描写,让学生明确此段所使用的描写方法,再结合以前所学过的描写方法,学写(说)一段话。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读写结合。让学生有迁移能力,从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我设计如下:

  1、选两则材料,用投影仪显示出来,教师分析其描写方法。

  2、学生根据上面的提示学写(说)一段话。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huayuanji/332598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