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创作基础论文(2)

陶渊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在这样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在这样一位闲静少言、性情耿直的名士的影响下,陶渊明的思想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志趣――既有“猛志逸四海”(《杂诗十二首》)的志向,又有“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的性情。正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志趣和当时政治的黑暗,造成了他日后的几仕几隐。

  太元十八年(393年),那年陶渊明29岁。因家庭衰微,加上自己的“大济苍生”的愿望,陶渊明初仕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但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辞职回家后躬耕自足。期间还辞谢了州主簿一职。安帝隆安四年(400年),已有35岁的陶渊明怀着逸四海的猛志,做了桓玄门下的一名属吏。却一直不满其篡夺政权的野心。勉强做了一年后,因母亲过世就辞职回家了。元兴三年,陶渊明乔装私行,将桓玄篡夺帝位的前后告诉了刘裕,表达了他对篡夺者的不满。在与刘裕接触后,陶渊明一度以为自己找到了“明主”,但后来发现刘裕也是一个为一己私欲颠倒黑白的人,所以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辞职隐居。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41岁,终于找到了一个值得自己敬重的人,他就是时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的刘敬宣。这年,陶渊明做了建威参军。但因为刘敬宣的辞职,他也去职了。陶渊明的最后一次当官,是任彭泽县令。然而,仅为官八十一天,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还是授印去职了。弃职返乡后的陶渊明写出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及《归园田居五首》。陶渊明为官的这十三年,是为实现自身理想不断尝试,是与黑暗社会不断抗争,不断失望,直至绝望的十三年。经过这十三年,他更加肯定了自己“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终返班生庐”(《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的心愿。  这些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性本爱丘山”的性情都成为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的基础。陶渊明是在农村长大的,所看所触都是自然风光;而经过几次仕隐,除了少量的官场生活外,他的多数生活都是与田园风物、田野村夫一起度过的。无论是从小自然环境的熏染,还是后半生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都给他的田园诗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生活源泉,使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yuanming/17446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