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陶渊明集卷之三诗五言《止酒》(2)

陶渊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译文]

  我家住在县城边,自任逍遥得悠闲。

  高树清荫下面坐,散步只到柴门前。

  园中葵菜味道好,最喜幼儿在眼前。

  平生一向不戒酒,戒酒我心不喜欢。

  晚上不饮睡不安,早晨不饮起床难。

  天天打算把酒戒,又恐经脉不循环。

  只知戒酒心不乐,不知戒酒身健全。

  开始感觉戒酒好,真正戒酒在今天。

  从此一直戒下去,一直戒到成神仙。

  戒得仙颜换旧容,岂止戒它千万年!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东晋元兴元年(402年),为陶渊明闲居时所作,当时陶渊明三十八岁。此诗与《和郭主簿二首》创作时间相近。这时陶渊明住在上京里(今江西九江市郊)老家,家境尚有略见优裕的底子。估计是亲人再三劝其戒酒,陶渊明也“决心”戒酒(事实上后来破戒,亲人们也不再阻止了),便写了此诗。[2]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陶渊明可以辞官,可以守穷,但不可一日无酒,饮酒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嗜好。所以对于他来说,停止饮酒将是十分痛苦的事情。但陶渊明却以幽默诙谐的语言,说明自己对于酒的依恋和将要戒酒的打算。诗中每句用一“止”字,读来风趣盎然,具有民歌的情调。

  这首诗大意并不难懂,总体来说是因为饮酒伤身,要“止酒”(戒酒)罢了。但这首诗的“止”字解释起来还真麻烦,如果全按“停止”(戒除)解释,“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这四句就解释不通了。“止”古代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止于”,说得直白点,就是“停留在……上面”,那么“高荫”“荜门”“园葵”“稚子”就是都渊明乐意停留在这上面了。但按这个意思解释后面“止酒”又解释不通了。因为“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这两句明显是说“只知道戒了酒不爽快,但不知道戒了酒对自己又好处”。看来这篇中的“止”字,还是前后分成两个意思的。

  另外,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个特点,每句都带一个“止”字。朱自清先生推测此体早已有之。既然早有此体,就应该有所留传。但在陶渊明此诗之前,又没有例子流传下来。这未免让人对朱自清的推测难以信服。清代陈祚明和吴瞻泰都认为这种每句中含有同一字的写法是陶渊明开创的。即使如朱自清所说,此前已有此体,陶也当是此体较早的作者之一。当然这种写法被后人发扬广大了。明代薄命才女贺双卿,有一首《春从天上来·饷耕》,就是这种诗词极至。

  名家点评

  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止酒诗》云:“坐止高荫下,步止筚门里。好味止园葵,大欢止稚子。”余尝反复味之,然后知渊明之用意,非独止酒,而于此四者,皆欲止之。故坐止于树荫之下,则广厦华堂吾何羡焉?步止于筚门之里,则朝市声利吾何趋焉?好味止于瞰园葵,则五鼎方丈吾何欲焉?大欢止于戏稚子,则燕歌赵舞吾何乐焉?在彼者难求,而在此者易为也。渊明固穷守道,安于园丘,畴肯以此而易彼手?

  清代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故作创体,不足法也。

  清代吴瞻泰《陶诗汇注》:一句一“止”字,创调。

  近代朱自清《陶诗的深度》:《止酒》诗每句藏一“止”字,当系俳谐体。以前及当时诸作,虽无可供参考,但宋以后此等诗体大盛,建除、数名、县名、姓名、药名、卦名之类,不一而足,必有所受之。逆推而上,此体当早已存在,但现存的只《止酒》一首,便觉得莫名其妙了。

  现代龚望《陶渊明集评议》:重叠无数“止”字,浑然无痕迹,不独其节之可钦,其才亦可爱也。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yuanming/26354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