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解读:陶渊明(3)

陶渊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几个问题

  在讨论陶渊明的诗歌时,不少人提到抒情诗的特征问题。有人企图从题材范围来限制抒情诗的活动,显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要探索抒情诗的特征,必须要了解诗人的性格和个性。抒情诗和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的区别,主要是诗人的个性在这种形式中获得直接的表达的机会。性格不仅表现在一个人做什么上,也表现在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怎样做上。因此抒情诗的表现方式常常受到诗人性格的制约。我们研究陶诗反映现实问题,离开诗人的性格特征,就不能得到完满的解答。

  有一些人离开诗人性格特征,企图从肯定诗人的思想中来肯定作品。他们说,陶渊明是无神论者,反对“形尽神不灭论”的,不信佛教的唯物论者。根据就是《形影神》三首诗。就诗论诗,在我看来,也没有这个“胜义”。这三首诗中,《形赠影》这首开头说:“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是说天地永久也不毁灭,人何以不同?《神释》中回答这个问题:“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就是明白地表示人其所以能和天地称列为三才,就是因为我这神也不灭的缘故。这就是告诉形说,人之死亡,只是你要消灭而已。因此这首诗在我理解,不仅不是什么“神灭论”,恰恰相反正是“神不灭论”。至于“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乃是安慰形和影的,并非说自己。这首诗本来没有什么深奥的哲理,偏偏许多人要在里面煞费苦心地找寻陶渊明的哲学见解。甚至有人还举出什么“化迁”的词汇来佐证这个“创见”。其实“化迁”是个当时流行的口语,并非哲学的专门名辞。支遁(道林)《述怀》诗也用过。支道林是个和尚,大概不会反对佛教“神不灭论”的。而且事实上,陶诗中,如《拟古》诗中有“游魂在何方”,《挽歌》诗中有“魂气散何之”都和“神灭论”是冲突的。

  另外还有一些人,不仅离开诗人的性格,而且离开诗歌的本身来讲思想性问题。如同有人说:“《劝农》诗突破了轻视劳动的思想,而把劳动看做人的本分。”这是一个道地的断章取义的解释诗歌的标本。《劝农》这一组诗,从总的倾向和它的主题思想说,是劝谕农民要好好劳动的,意思很清楚,原诗俱在,不必辞费了。至于有人在《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中,看出诗人“思想没有被个人的痛苦所吞没,他反而更感受到了社会上贫富的悬殊”,这真不知从何说起。这首诗,我反复读过,也体会不出这个意思来。只能说这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古人的作品上去,不是原诗含有的本义。

  还有的人,简直就没有细心阅读作品,就发表意见。如同有人见到陶诗中提到张掖幽州,就说陶渊明到过北方。又如镇军参军为仕刘裕的意见,也完全不考虑这和《宋书·武帝纪》的记载是矛盾的。刘裕义熙元年三月(《通鉴》作四月)“旋镇丹徒”,如果陶渊明这个时候经曲阿至丹徒的话,与他这时已经为建威参军使都,彼此矛盾,怎么能一身而二用呢?至于《饮酒》诗作于四十岁左右,即赋归去来不久,旧宅未遭火灾以前,何孟春的说法是可靠的,但是有人偏要把写作年代拉后十多年。陶渊明的旧宅有一根松树(见《归去来辞》),移居后就不再提了,《饮酒》诗有一首说:“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也可以作为移居以前的作品的一个旁证。

  总之,由于近来翻阅陶诗,发现问题不少,这里不能一一提出来讨论,拉杂写来,希望爱好陶诗的同志们,匡其不逮。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yuanming/32865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