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陶渊明是超级大酒鬼(2)

陶渊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渊明好饮酒,是他亲口说的:

  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所谓“曾不吝情去留”,就是在人家喝酒喝够了,想走就走。以此推测,那很可能渊明在家里设酒局,喝高了,想睡就睡,不会刻意打点精神,与客人勉强周旋。当时他是否说过“我醉欲眠卿可去”,不得而知,想来以渊明之为人,很可能说过。这句话最早只见于沈约《宋书?隐逸传》的记载。沈约晚于渊明,没有亲见其人,这话要么闻之于见过渊明的故老之口,要么就是人们根据渊明的性格演义出来的。但即使是演义,这七个字也是极能传渊明之神韵的。

  史书中有很多关于渊明饮酒的故事,甚至人们说渊明出来当官,原因之一也是饮酒。据说渊明在担任彭泽令期间:

  公田悉令吏种秫稻。妻子固请种秔,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秔。(《宋书·隐逸传》)

  秫(shú),就是一种比较粘的高粱,主要是用来酿酒。秔,也作“粳”,是一种不粘的稻子,是可以食用的,现在北方说的“粳米粥”,就是拿秔熬的。担任彭泽令的渊明让下属把公家的田全种了秫,那就是要全拿来酿酒喝呀。可他的妻子孩子没他那么大瘾头,坚决请求种能吃的秔,最后这三顷公田,也只拿出了五十亩来种秔,其他二顷半还是种了酿酒用的秫。后来昭明太子萧统写《陶渊明传》,这段基本没改,只是在“公田悉令吏种秫”后面加了一句陶渊明的话:

  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这句话看来也是萧统根据渊明的性格演义出来的。由这段“公田种秫”来看,渊明不只是“嗜酒”,简直就是超级大酒鬼了!但是这个酒鬼却未能如愿以偿地喝到公田之秫酿的酒。为什么呢?因为公田种秫不久,就发生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陶渊明之归去来: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宋书·隐逸传》)

  所以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感慨地说:“(渊明)犹望一稔而逝。然仲冬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职,所谓秫秔,盖未尝得颗粒到口也,悲夫!”洪迈同情渊明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官,没等到秫成熟就辞官归园田了,所以那些秫是“未尝得颗粒到口”,也就说打算用公田之秫酿的酒是一滴也没有喝到。这对于一个酒鬼来说,真是够残酷的。不过还是宋代马永卿《懒真子·靖节公田之利》中说的入情入理,他认为按照当时的制度,公田的收入有定额,定额以外的收入,是可以归县令私人所有的,于是后人因为渊明好酒,就附会了“公田种秫之说”。况且按马永卿分析,“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此非种秫时也。”确实,从秋至冬,这根本不是种粮食的季节!所以他认为只要是传记中记载的与《归去来序》不同的事情,当以序为准——毕竟《归去来序》是渊明的亲笔,而史传则多搀入传闻了。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yuanming/35071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