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3)

陶渊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师:隐士之“无喧”并非靠外在的环境辟得,而在于内心。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那么身处人境,如何才能没有车马之喧呢?回到诗歌看看诗人是怎么说的。

  生:心远。

  师:心灵远离什么呢?P:顾城有一首诗《远和近》: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你离我远了,就离云近了。那么,心离 远了,就离 近了?

  示例:……

  生:……

  3、悟得很好!我们都悟到了“此中之真意”,可陶渊明为何却“欲辨已忘言”?为何不说?

  (1)生:不愿说,说了也没用。世俗之人无法理解和沟通,曲高和寡。

  (2)师:陶渊明不会弹琴,可是他家里总是放着一把无弦琴,就是没有琴弦的琴,高兴起来的时候他就抚琴自娱,没有琴弦肯定没有声音,然而陶渊明却说“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就是说只要有琴动的意趣就不需要有琴弦的声音,这是何等的情趣啊?对你有何启发?

  生:不想说,不能说,得意而忘言,真意,心领神会即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师:正如《庄子》所言:“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大道不称,大辨不言。”就是说,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于是古人便“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用音乐来唱,用舞蹈来跳,然而当唱也不够,跳也不够之时,便是忘言,语言的尽头便是伟大的沉默。

  师:然而,陶渊明仅仅是不想说吗?如果是不说,当用这个“辩”,从言,而不是这个“辨”,治也,从刀,仅在内心有所判断。这两个辫字诗人的内心是否一样?  生:辩,重在说,表达出来,有点点自得;辨,心里连想都不想,超然悠然。

  师:佛教中有:“辩”是有执,那“辨”便是无执。是啊,生命之真意,何需言说?(稍作停顿)无需言说!她一如风拂水上,微起涟漪便已悄然逝去。  四、感受陶渊明

  师:P,选一张陶渊明的像放在诗歌边上,通过读他的诗,你觉得选哪张最合适呢?

  生:……

  师:画和诗都一样,重要的不是追求内容的切合,更在于追求意境的相似。

  面对陶渊明,伴着优雅的古琴曲,带着悠然的心境,一起来吟诵《饮酒》,读时把最后一句重复一次。

  生读。

  结语:“人生,何妨悠然一点?”

  板书设计: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yuanming/35726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