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陶渊明饮酒的原文(2)

陶渊明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其九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作者用幽兰待清风以显其清香,比喻自己怀才待机。然而仕途险恶,鸟尽弓藏,所以只好隐居以芳香自守。

  生长在前庭幽兰,饱含芳香,等待清风吹来。因为清风才能把它芳香吹到远方,以别蒿艾。我现在好象失去方向,不认旧路。我想隐居田园,顺其自然,路子就能走通。我觉悟到归田隐居是对,因飞鸟已尽,良弓该收藏了。

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回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陶渊明这首诗回忆了自己过去一段离家求官而中途受阻往事,表明自己如果不因为温饱是不会踏上这条漫长遥远、风波四起为官道路。

  其中“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是一语双关。“道路”既是离家“远游”路途,又是“为官之道”;“风波”既是路途遭遇水面上风和波浪,又是“官场动荡、龌龊”。《宋书﹒陶潜传》载“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就是说,渊明曾发生过“弱冠之年作小官,因官场不洁而离去事”。陶渊明这首诗也许就是说此事吧。他感叹道,离家求官道路漫长遥远、动荡不定,而冒着这样风险却只图“一饱”,这确实不是明智之举。罢了,还是回去避人独居,还我闲适而安定生活吧。

  过去曾经远离家乡到外面求官,直至到了东海边沿。道路漫长遥远,中途又受阻于动荡不定风波。是谁促使我离家求官呢?似乎是饥饿所驱使吧。极尽全力只为营求温饱,获得温饱只需用少许精力就可满足而绰绰有余了。恐怕这并非良策,还是勒马回归避人独居吧!

其十一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陶渊明过着宁静乡居生活。这一天,他邀请友人松下坐饮。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喝酒没有桌凳可凭,只好铺荆于地,宾主围坐。没有丝竹音乐,只能听风吹松叶,只能听父老杂乱言。此情此景,酒不醉人人自醉。

  在醉意朦胧中,自我意识消失了,诗人进入物我两忘境界,使人看到醉态可掬诗人形象。

  诗人最后说:有些人迷恋于虚荣名利,而我则知“酒中有深味”。魏晋以来,名士崇尚自然,嗜酒如命,他们所追求是与自然冥合境界,只有通过饮酒,才能达到这种境界。酒之深味便在于此。

其十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诗人一下笔,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一个矛盾现象: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实上可谓至善之人伯夷、叔齐饿死在西山(首阳山)。伯夷、叔齐是商朝孤竹君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互让君位。周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终被饿死。诗人紧接着义正严词地提出,既然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古圣先贤要讲那样空话呢?

  诗人又举出荣启期事迹,证明善有善报之类说教是空话。荣启期是一个安贫乐贱的人,是封建社会一位善人。孔子说荣启期:“善乎,能自宽者也。”但这位善人九十岁还是以鹿皮为衣裳,以绳索为衣带,过着饥寒生活,像他青壮年时一样。

  但是伯夷、叔齐也好,荣启期也好,他们生前没有得到善报,死后名声却流传后世。他们所以能名声传世,依赖就是固守贫困节操。陶渊明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固守穷节贫士。

其十三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莸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

  孔子弟子颜回,可谓仁者也。然而他29岁,头发尽白,早死。荣启期也是有名好人,但九十岁还过着饥寒生活。他们虽留下身后美名,但死后何所知。

  人生在世,有些人厚自养身,把身躯看得千金一样贵重,但临终时,再宝贵身躯,也得消灭。西汉杨王孙于病危时,嘱其子裸葬,要以身亲土。人当解其真意。

  这首诗前八句说名不足贵,后四句说身不足惜,都是愤世之言。

  陶渊明写《饮酒二十首》诗时,酒喝得不少,家中也经常断酒喝。当他写成十九首诗时,家里酒坛酒罐又空了好几天。就在这个时候,一天清晨突然听见有人敲门。陶渊明披上衣裳,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邻居李老汉,抱着一个酒坛,站在门外。李老汉说:“我们家大清早刚酿成酒,我想让你尝个鲜,就赶紧给你送来了!”

  陶渊明一看送酒来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地说:

  “我几天不吃饭不觉饿,可是这几天没喝酒,简直渴得要死!”

  “我还不知道你!”李老汉说,“就算渴死了,也要当酒鬼”。

  两个人朗朗地笑起来。

  进到屋里,陶渊明急不可待地倒出一海碗酒,浅黄色酒液散发着迷人酒香,叫人垂涎三尺。因为是刚酿成酒,没有经过滤,酒面上漂浮着一些酒糟,像一些白蚂蚁。陶渊明去找漉酒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挠头,想起头上缠葛巾,蒙在一只空碗上,把另一碗浑酒倒在葛巾上。他掸了掸葛巾上酒糟,重新把葛巾围到头上,头上葛巾也飘逸着迷人酒香,这股酒香,通过鼻子,一直钻到陶渊明肺腑里。

  “这是个好法子”,陶渊明得意地说,“又过滤了酒,又能戴在头上闻香”。

  陶渊明举起那碗滤清酒一饮而尽,顿时觉得两眼发亮,两掖生风,每一个毛孔都透气,每一个细胞都快活。

  陶渊明喝足李老汉送来酒,写成了《饮酒二十首》最后一首诗。

其十四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恐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陶渊明是以饮酒为题材,大量创作酒诗第一人。他诗,可谓篇篇有酒,寄酒为迹。

  伏羲、神农是传说“三皇”中两位最古老帝王,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世上已经罕见那样纯真人。只有那个一生勤奋奔走孔子,还想把四分五裂东周社会弥补复原,让民风世俗再回到那个淳朴时代。

  孔子奔走努力虽然没有达到天下大治,他所期待凤鸟虽然没有飞来,但经他整理研究,殷周以来诗书礼乐,总算由残缺不全而恢复一新。可是,自孔子在洙水、泗水之间设坛施教事业停止以后,他微言大义就再也听不见了。世风江河日下,以致出现了那个疯狂秦始皇,焚书坑儒,把诗书烧成灰。

  好在西汉初还有伏生等几个老儒生,传授六经工作勤勤恳恳。可是为什么隔世之后,六经就没人爱好和亲近了呢?如今有些人也像孔子那样成天在外驰车奔走,可是没有人前来礼贤问津。

  最后突然转到饮酒上,在这样令人绝望世风下,我还能说什么,做什么?只好痛痛快快地饮酒,才对得起头上戴过滤酒葛巾。陶渊明饮酒诗写了二十首,这是最后一首。这组诗是借酒后直言,谈出自己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感想和看法。因为是酒后直言,所以难免有谬误之处。“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这是二十首饮酒诗总结。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aoyuanming/369122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