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4)

题西林壁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9

  清晰的记得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那堂古诗文鉴赏课。我今天讲授〈题西林壁〉一诗,决定借鉴窦桂梅老师的教学艺术,从吟咏入手,鉴赏开路,体验为线,和学生一起在诗的意境中陶醉。可是,〈题西林壁〉也是一首理趣诗。前两句,孩子们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能够点评精妙。

  “老师,苏轼对庐山观察的真仔细啊,远看、近看、上看、下看,那姿态作者都很喜欢,但是,他不知道该怎么说好,他每从一个角度看,都觉得好奇。啊,怎么和刚才看到的又不一样了?”

  “作者用词准确,岭和峰体现作者对庐山高大险峻的惊奇,岭是山脉多,峰是山崖陡。”

  “作者对庐山的感情很复杂,他不知道该怎么描述,所以把远近高低看到的庐山用各不同留给我们想象了。”

  那么,后面两句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呢?

  顿时,班里鸦雀无声。“作者为什么要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呢?”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当苏轼放眼庐山,远近高低从很多角度去看 的时候,他惊叹庐山风景的瑰丽,山崖的陡峭,山谷的幽深,那么庐山的面目,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呢?他认为自己完全了解庐山了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呢?”

  孩子们齐声回答“只因为在庐山中。”“只因为在庐山上,所以——”“不认识庐山真面目”“真面目 就是指庐山的全貌”那么,从这两句诗中,你领悟到了什么呢?

  又一次鸦雀无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置身在某一件事情中,自己不知道对错,可是——”“别人知道我们的对错!”

  “ 是啊,那你再读最后两句,你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孩子们这次沉默了。理趣诗对孩子们来说,没有类似的感情体验,他们很难体会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境界,在这个时候,我恨不得拿出粉笔把我的答案写在黑板上,但是,那样做,孩子仍然是不理解啊。

  ”作者后两句诗在前文写景的基础上由衷的抒发自己的感受,作者前面的情感正如同学们刚才所说,是怎么看也看不全庐山的美景,同样的,我们有时候看问题看不全面,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我们置身其中,很难分辨事情对错吧?“有的孩子试探着问。”是啊,那么怎样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孩子的反应也机敏起来。“那就要走出庐山,看问题只有置身事外,才能把问题看清楚吧”

  孩子们在反复的朗读和体验中,对诗歌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这篇诗歌,孩子们默写的时候,别字出的也特别少。我突然感觉到,只有在基本理解的基础上,孩子们才会对诗歌有兴趣,出错才会少。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10

  教学《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

  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我还用采访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一个学生扮演苏轼,其他的人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也可以互相采访,内容是大家学习了这首诗后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通过这样的学习,从而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首古诗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体现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道理。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11

  第一次尝试古诗教学,课前我下了很多功夫,我想尽量为我的学生展现一堂生动有趣的古诗课堂教学。犹记得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最怕上的就是古诗了,因为那时觉得古诗课堂是那样的乏味,我不想我的学生也有同感。精心设计的课堂看来还是收到了一点成效。甚至在课堂上还出现了个小高潮。在此请各位同行多多指教!!!!!!(其中还出现了个小插曲:课前,赖副突然“袭击”我班,到上课铃响,已经一排排开了。这,这···本是一堂自我试验的摸索课,变成一堂类似于展示课的架势了,这一扎的老师啊,怎么这节课他们都凑一块来啦~~不会老就“谋划”好了吧?阿门啊~~于是乎,在突然 “中彩”的状态下,带着那么一点点的忐忑,深呼一口气,开始了我的教学处女秀····):

  ······

  省略······

  抓住“各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底不同在哪里,学生就会找到“横,侧,远近高”等关键字眼。

  师:现在我们在小导游的带领下来到了庐山的正前方,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一个画面?

  生1;在我眼前是一片山岭,

  生2:是一片郁郁苍苍的山岭!

  生3:也许是一片云雾缭绕,郁郁苍苍的山岭。

  生4:在我眼前仿佛是一幅延绵起伏的山岭,郁郁苍苍,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生5:老师,我可以用对联中的一句话来形容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

  师:哟,来,和我们大家分享一下。

  生5:雾锁山头山所雾~

  生6迫不及待的喊起:老师,那庐山不就有一种神秘的美丽了!

  师:是啊,庐山本身就笼罩这一种神秘美。不光从正面看它是如此的美,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位欣赏到它的美。

  有学生马上喊起:我想说站在庐山上看到的美景!

  相继从“侧,远近低”都有学生选择。这时我发话了:请同学们把你们脑海中浮现的美丽画面用手中的笔描写出来,等会我们比一比,谁刻画的图景最美丽!

  学生赶紧拿起笔头奋奋而写···

  我巡视课堂,给予指导。三分钟左右:把你所描画的庐山和大家分享吧~

  生1:从侧面看就看不到掩面起伏的山岭了,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陡峭的山峰。就像一把锋利的刀伫立在天地之间!

  师:那该是多高的山峰呀!

  学生马上喊出:直入云霄!···根本就看不到山顶了!···山头上全被云雾遮住了!

  师:这就叫雾?···

  生马上齐答:雾索山头山所雾!

  (这环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从高处看有看不到山脚下,一片云海,更有学生不赞同云雾缭绕,说在山上感觉心情舒爽,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愉悦···从远处看学生把庐山比喻成一位绿色巨人,近出看,山脚下看,庐山更像一位高不可攀的巨人,有的学生说站在上脚下觉得连爬山的信心都没有了···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挥)

  在这基础上再次引导学生:除了这些方位看庐山是不同的,还可以从哪些角度出发?

  在引导下学生逐渐活跃起来“冬天去看!”“雨天也可以!”···逐渐学生思维拓展开来,分别从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等等方面去描画他们心目中美丽的庐山美景。

  师:谢谢同学们向老师推介了这个的千变万化的庐山,真是不同的角度庐山就变得不同了,不愧是苏轼笔下那个“远近?···”

  生齐背: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如果让你把庐山比作一个人,你会选择?(哲学家 艺术家···科学家)

  几乎是一致的答案:艺术家!

  生1:我觉得庐山是一位艺术家,因为她展现出千姿百态的身段!

  生2:肯定是艺术家!她是那样的美丽,神秘。婀娜多姿!···

  师:你能把这位“艺术家”的特点通过你的朗读传递给我们吗?

  生读,个别读,小组读,同桌读,全班齐读

  师:随同同学们从这么多的角度去欣赏了庐山,每一面展现给我们都是不一样的精彩呀,如果我们只站在山中去欣赏庐山,能看清楚庐山的真实面目吗?

  生:不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好一个只缘身在此山中呀,所以我们看事物能从一方面认识他吗?(不能!)应该怎么去看?(从各个方位去看!)光看就行了吗?也许有许多人都看过这庐山的不同面目,为什么只有苏轼写出这蕴含意义的诗句?找到问题的原因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他爱动脑经!···因为他善于思考!···)如果前面的庐山是一位艺术家,那后面这两句蕴含深意的庐山会是一位什么角色?

  (大部分学生认同是哲学家,因为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也有小部分学生赞同是科学家,因为科学家最会发现问题,并且善于思考。)总之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我都表示赞同!再让学生试练读,读出艺术家千姿百态的美丽和神秘,哲学家的哲理,或是科学家的睿气。个人展示读,同桌合作展示读,小组展示读···)

  师:大诗人苏轼用睿智的目光来审视庐山,写出如此令人深思的哲理诗句,这一切都源于他对大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揪根问底的全面思考。以后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的同学也该全面的去认识事物,思考问题!

  教学反思

  毕竟是新手,这道行太浅,在教学更多流露的是欠缺。现总结如下:

  一. 字词理解没有很好落实。“岭”“峰”都是形容山峰的,那他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如果光讲概念学生还是会混淆,在课堂上我也没有很好的解释,在课后,听课的赖副提议可以借助手掌来表示。五指并拢正面展示就是连绵起伏的山脉,有高有低,相互紧依在一起。而五指并拢侧面展示则是“峰”。高的山峰遮住矮的山峰,大的山峰遮住小的山峰。正如赖副说的,语文在理解词义上可以多运用道具。这样更加生动直观,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并且接受。

  二. 古诗品读不够深刻。读是语文课的精髓。而古诗的读则分为4个阶段

  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读出韵味4.读出意境

  而我的朗读教学只停留在第三个阶段。其实我从我接受这个班的语文课起,我就提倡学生在遇到写景叙事文时一定要边读边想象画面。这节课也不例外,但是缺乏的是我的进一步引导,导致学生把这首古诗从平面文字向立体画面转化时没有渗透透彻。所以学生只能读出韵味,欠缺意境。听课老师中有一位早我一年入行的前辈,他提议,在最后老师可以自己配乐朗诵,加上投入的表情,因为我的声线是很适合朗诵的。他说这样更生动形象,立体性更强。更能感染学生。

  三. 课堂上缺少大胆的创作。赖副说,其实在这节课上,学生完全也可以成为一位诗人,进行大胆创作,体验创作的惊喜和诗人的成就感。而我缺少的就是开阔的视眼,和哲理的推广。举例西湖,黄山,学校,甚至自己,人生···仿照最后两句进行创作。如,“不识西湖真面目,只缘身在此湖中”······

  四. 评价没到点子上,提问缺少换位思考。评价语没有到位,其实在本节课上,我班学生运用了大量的好词好句名句。而我的大部分评价都是“嗯,词用的真好”到底哪个词用的好,有时是应该点拨出来的。在本节课中还有两三个问题提得比天还大(有点夸张的说法···),没有考虑到整体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有一小段时间里竟然出现了优生唱独角戏的场面。在以后的备课中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总之,在这首古诗教学中我既收获了小小成功的喜悦,更多的是收获了那么多珍贵的建议和自己的反思。希望以后的常规课经常会有前辈莅临指导,(不用害怕前辈们的突然“袭击”)这样对我的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帮助会很大。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ixilinbi/394335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