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8)

题西林壁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用自我的话或自我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团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日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齐,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景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交流对题目《题西林壁》的认识。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教师简介题壁诗构成的原因。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泛读。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

  3、指名读诗,正音。

  4、团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

  (1)在学生感知庐山之美时,教师可出示庐山不一样角度看到的不一样图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高低”所见的不一样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拔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罗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学生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的角度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最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仅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6)引导学生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

  3、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首诗。作者喜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象留恋往返。此刻,让我们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读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教学总结

  教学时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选择适合自我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学生的学习本事;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到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入。

  学生经过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运用电教创设良好的情境,让诗中的画面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体会是人的感情,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去过庐山吗?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庐山的风景或是景点的名称。

  1. 庐山的瀑布气势磅礴。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写过一首【课件出示】《望庐山瀑布》唐·李白,这首诗中有一句特别有名的经典:

  【课件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导朗读

  2. 庐山不仅瀑布有名,山也特别有名气。李白以庐山的山为背景还写过一首另一首诗【课件出示】《望庐山五老峰》:其中有一句是:

  【课件出示】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唐·李白 指导朗读

  这首诗让你感觉到庐山的山在李白的眼中又是怎么样的呢?(削出——耸立 金芙蓉——金莲)庐山的五老峰就像是漂浮在云层里的芙蓉。

  3.庐山的景美呀!远在1600多年的东晋,庐山便成为山水诗的讴歌对象,受到文人骚客的青睐。首先关注庐山的是山水诗的先驱人物——谢灵运。喜欢游山玩水的谢灵运来到庐山,登上绝顶,放眼四顾,灵感飞来,题写了【课件出示】《登庐山绝顶望诸峤》。他在诗中写道:

  【课件出示】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指导朗读

  在谢灵运的眼中,庐山又有着怎样的魅力?

  4. 同样是庐山的景观,不同的景色就有不同的美感。同样以庐山为背景,不同的诗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我们古代,还有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我们熟悉的张九龄、杜牧、苏轼、孟浩然、白居易、元稹等也曾经游览庐山,写下了很多赞美庐山壮美景观的诗篇。其中苏轼就曾经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还将最后一首题于西林寺的墙壁之上。这首诗就是【课件出示】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是一首题壁诗。当时题壁诗盛行,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

  5.结合老师刚才的介绍有谁知道“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

 二、读《题西林壁》

  1.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尤其注意哪些字是前鼻音,哪些字是后鼻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题西林壁》,其余同学注意听,听他诗中的前鼻音和后鼻音有没有读准确。

  3.评价,齐读。

  4.读古诗,不仅要的的准确,还要读得有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师生合作读:生读前四字,师读后三字。交换角儿色再度。

  5.齐读。

  6. 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老师示范,学生评价怎样读才是读出味道来了。

  7. 学生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8.指名读,其余学生注意听,看看听出了什么味道来。

  9.齐读。

  三、解《题西林壁》:

  1.读了这么多遍,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你们能不能自己读懂呢?这首诗一共只有28个字,请你轻轻地读一读,认真地想一想,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听听你的同桌对这首诗是怎么理解的。你说给他听,他说给你听。

  2.这首诗的大体意思懂了吗?老师提三个问题,如果都能答出来,就说明你读懂了。

  (1)这首诗中藏着几个方位词,谁能找出来。

  板:横 侧 远 近 高低

  (2)作者欣赏庐山是不是就真的就是横着看了看,侧着看了看,远处看了看,近处看了看,高处看了看,低处看了看呢?这些方位词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板:角度不同

  角度不同,景色就怎么样呢?从诗中找证据。(远近高低各不同)

  板:景色不同

  结合开始读的古诗,谁能用下面的句式说明这个道理?

  【课件出示】站在 看到的是

  站在壶口瀑布前,看到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站在五老峰,看到的是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站在庐山绝顶,看到的是昼夜蔽日月,冬夏共霜雪。

  结合你对庐山的了解,谁还能用事实说明这个道理?

  这一句是概括的写,还有一句具体的写出了角度不同,景色就不一样。

  赏析:横看成岭侧成峰

  大文豪到底是大文豪啊!寥寥几句,区区14字,既有概括地写,又有具体地写。这样就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物就完全不一样。

  请你结合你对庐山的了解,结合前面几个大诗人的描写,想象一下,假如你来到了庐山,你站在庐山的某一个角度,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

  【课件出示】图片欣赏(老师也到庐山去过,而且还从不同的角度拍下了一些照片,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3)看完以后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件出示】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不能看到全面。

  3.有一个人一天晚上下班,在等车时无聊向自己上班的工厂望去,忽然发觉那是另一番的美景,白色的楼房在绿绿的大树的衬托下,加上夕阳的映衬显得十分壮观。他就想,我来到这二年有余,一直没有这样远望过,更没有如此欣赏过。也就从来没有觉得电厂这么壮观、漂亮过。于是,他轻轻地吟诵了一句诗,这句诗是什么,你们知道吗?

  这中间的两个山是不是指的是真正的庐山?这个庐山可以是指一样东西,也可以是指一件事情,更可以是指一个人。

  譬如说: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碰到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呢?举个例子说一说。

  小结:这首诗不仅仅感受到了庐山景观的奇丽,还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生的哲理。

  4.齐读古诗。

  四、悟《题西林壁》

  (1)我们再回过头来读一读,写庐山的几句诗,看看这几句诗和《题西林壁》在内容上有些什么不同?

  (2)小结:别的诗人写庐山,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赞美庐山的美景,作者却另辟蹊径,由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看到的景象完全不一样得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身哲理。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是这句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的妙招。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诗的最后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巩固练习

  1.背诵《题西林壁》

  2.抄写《题西林壁》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侧远近高低

  角度(不同) 景观(不同)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ixilinbi/398875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