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

题西林壁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那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五、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属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教学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 借助注释、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4、 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4篇写景的文章,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所写的地点是庐山。

  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2、板书诗题,读诗题。

  3、借助注释,理解诗题。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 听录音范读,画出诗的节奏。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指明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借助前预习,先在四人小组中互相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5、指名学生解释诗句。

  6、齐读古诗。

  三、深入学习诗歌

  1、四人小组读古诗,互纠错误。思考: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2、男生读一二句,女生读三四句。

  思考:诗人观察的角度有哪些?

  题干:诗人观察的角度有:

  选项:1、从正面看和侧面看

  2、从远处看和近处看

  3、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

  4、以上角度都有

  3、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同样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也看到不同的庐山。下面是老师收集到的一些庐山的图片(出示庐山的图片)。

  4、题干:你认为作者看到这样多角度的庐山是通过怎样的观察?

  选项:1、一次仔细的观察

  2、多次仔细的观察

  5、师引导:这首诗所写的庐山就像一个千面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现出不同的姿态。苏轼这样多次、多角度地观察庐山,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

  6、师:要想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就要走出庐山全面地看它。

  庐山的外表像个艺术家,幻化出各种美妙的姿势,庐山的内心像个哲学家,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怎样看?

  应该全面、客观地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获得正确的认识。

  7、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所阐述的道理

  题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所说明的道理与下面哪句话相近?

  选项: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联系现实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师: 在你读过的哪些故事或在你身边发生的哪些事是让你明白应该全面、客观地看问题的?

  生自由说。

  9、男女生比赛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

  1、同桌互背

  2、指名个人背

  3、会背的起来背。

  五、拓展小练笔

  写写学诗的心得: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角度不同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效果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客观、全面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地看问题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ixilinbi/398876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