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原文赏析(3)

王安石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抽象议论的成功源于具象描写的动人。作者先抓取昭君辞别汉宫的一个场面,却又不正面描绘她的容颜,仅将一位梨花带雨、鬓脚低垂的悲怨女子推到读者的面前。《后汉书·南匈奴传》中“顾影徘徊,辣动左右”的记述是诗人写作的依据,悲伤的美人更易引起人们的哀怜。“尚得君王不自持”一句即是从旁观者的反应反衬出昭君的动人姿色以及动静相宜的气质、风度。诗人借用元帝眼目观察昭君,给读者也留下了驰骋想象的余地,从而坐实了“意态由来画不成”的议论。

  两首诗中的昭君形象始终蒙有一层悲怨凄凉的面纱。她时刻思念着家乡,穿完了从汉宫带去的衣服,“可怜着尽汉宫衣”是从细节上刻画昭君的心态。由于语言相异,昭君只有借琵琶传达内心的哀怨,“弹看飞鸿劝胡酒”是从神情上刻画昭君的心态。嵇康《赠秀才入军》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诗句,王安石即袭用此句意,将昭君神情恍惚、若有所思的内心矛盾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古人心目中,鸿雁能够传书,一边弹琵琶,一边远望鸿雁南飞,自然是思乡情怀的流露。如果说第一首重在写昭君辞汉的悲怨,那么第二首则重在渲染昭君出塞后的凄凉。二诗中的昭君形象的统一也是理解全诗的一条线索。

  诗中的昭君形象明显带有诗人的想象成分,除了传达出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某种审美情趣外,还带有这一群体的悲剧意识。在封建专制社会相对稳定的时期,有能力的人才往往难以主宰自身的命运,他们必须得到高位者的赏识才有可能飞黄腾达。这些人一方面孤标傲世,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地寻求知音,以求得心理上暂时的平衡。作者笔下的昭君形象于楚楚动人中弥漫着悲凉色彩,显然也是作者怀才求遇潜意识的表露。二诗作于嘉祐四年(1059),当时王安石39岁,此前曾写有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万余言,指出“万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这些建议未被当政采纳,但王安石并没有因此消沉,他从地方调任京都后,更亟欲一展宏图。写于这一时期的《明妃曲》也就不完全是以古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了。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体现心中潜意识的同时又能超脱于其上,从鸟瞰人生的角度,体味着人间的苦乐。作者以对昭君穷形尽态般的形象描绘为思维依据,高度概括凝练地揭示出人生的哲理。第一首中“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二句,第二首中“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二句,与前述“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共同构成了二诗的理智线索,是三个经过提纯的警句。“君不见”二句借昭君家人之口道出了作者的感慨,他以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幽居长门宫与出塞的昭君相比,意在传达失意之人无分南北的思索。“汉恩”二句又借路人之口道出作者的憧憬,他以昭君自身的遭际为喻,重在表现人对知己的渴求。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诗人化用此句,吟诵的正是这种人际间感情纠葛的悲欢。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wanganshi/34379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