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浅析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点(3)

王昌龄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整体风格慷慨旷达,气格高尚。

  王昌龄的送别诗沿用了他边塞诗的一贯风格,虽言送别但丝毫没有戚戚切切的伤感,依然那么豪迈那么大气那么慷慨。离别不言泪,遭贬不失志,没有低沉没有哀伤更没有呜咽。

  1、格调高昂爽朗大气。整体感知王昌龄的送别诗,格调高昂,风格慷慨,不会让人垂泪低泣,爽朗大气,体现在诗句中便是旷达。如《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首诗是作者贬官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期间送别一位姓柴的朋友到武冈时写的。自古以来,人之常情都是“暗然销魂者,惟别而已”[1],而现在诗人却说送别朋友一点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什么原因呢?后两句借景抒情,巧妙作答。诗人对他的朋友说,我们虽然人分两地,但江河云雨,青山明月,都在把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都在为我们传递相思友情,不是吗?沅水之波,悠悠不尽,通连两地;青山隐隐,千里迢迢,触目生辉;云雨生风,晦明变幻,有目共睹;皓月朗照,清辉四射,千里可共。两乡虽远却心心相通,这种遥而不远,离而不别的心意通过青山明月、江河云雨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还须注意的是,诗歌以明月朗朗作结,实际上也是在赞美友谊的纯洁美好,光华灿烂。如此送别,不见凄风苦雨,反见青山明月,不见悲伤愁苦,反见高洁旷达,真可谓写得高迈超群,气度不凡!

  2、盛唐气象的体现。不因分别而苦,借分手之际而励志。王送别诗没有凄切之词,没有缠绵悱恻,没有秋雨凄苦,即使诗分手别离也激昂如是。表现出一个边塞诗人的硬气和慷慨,表现在诗句上就是明快。如《别陶副使归南海》:“南越归人梦海楼,广陵新月海亭秋。宝刀留赠长相忆,当取戈船万户侯。”此诗作于江宁任上,是诗人在广陵(今江苏扬州)送友之作。陶副使为岭南采访处置使之属官,要从广陵返回南海(今广东广州)。第一句写陶副使从南越(今广东、广西)归来,梦中也想念着海楼,言其归心似箭,引出送别。第二句写二人分别的情景:时在广陵,新月当空,海亭饯饮,秋风送凉,撩起离情别绪。第三句却以宝刀相赠,一扫悲愁气氛。第四句再以功名相许,祝愿陶副使立海战之勋。于是,送别就成为对朋友的勉励。读其诗,不会悲观厌世,不会垂头丧气,更不会沉沦堕落,更多的是激励和鼓舞,多的是豪气和壮志,一扫前人的分别悲苦凄凉,独树一帜。如《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据“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此诗作于龙标任上。任五大概也是一个被贬谪的地方官。诗人送任五去桂林任职,而以“苦节”相勉。《周易•节卦》说:“苦节不可贞。”后以坚苦卓绝、守志不阿谓之“苦节”。诗人此时依然心忧天下,关心国家,不予计较个人得失,大气堪叹啊!

  一个字关联一句话,一首诗表现一个人。王昌龄以其边塞的风格创作送别诗,饱含了作者忧国之思,表现了作者慷慨的气度,读完让人心生旷达,心生壮志,心生豪情。这在其他诗人中是很难寻找的,这种慷慨形成一种诗风,形成其个人的创作风格,表现了王昌龄是个什么样的人,这种人有种什么样的情感,一切都从这为数不多的五十二首送别诗展现出来。诗,重在一个“情”字,王昌龄把这个“情”字拓展了,深化了,于是我们读来就感到风格是那么的慷慨旷达,气格是那么的高尚。他诗歌中的这种特点,充分体现出了盛唐气象中盛唐人博大、宽阔、乐观的胸襟,是时代环境的必然体现。这正是在中国古代生乎其前和生乎其后的诗人,在送别诗中难以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特别是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由于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又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王昌龄便以自己在送别诗上的优秀表现,把唐送别诗提到了应有的高度。

【浅析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点】相关文章:

1.浅析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2.王昌龄的送别诗特点

3.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4.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简论

5.分析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6.论王昌龄送别诗的艺术特色

7.浅析王昌龄的送别诗

8.送别 王昌龄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wangchangling/234093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