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王维诗中的“空”观思想(2)

王维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禅意之“空”

  元好问有诗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人切玉刀。”(《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以诗谈禅,以禅喻诗,作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诗属于文学范畴,而禅属于宗教范畴。诗与禅之间之所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因为“诗与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情志与意境相互融合,物我合一,诗禅合一,尤其是王维晚年的诗作,用王渔洋的话说就是“字字入禅”,直接用“空”来表达心中的禅意。佛教之“空”,并非一切皆无,既然世人日常悟空,所谓非色灭空,即色是空。如“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酬张少府》)写王维在现实中理念破灭,又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自己又无济世良策,唯一的出路就是归隐山水,“空”掉世俗一切。又如“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自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秋夜独坐》)直接写诗人坐禅之事,独坐空堂,感到孤独空虚,一盏青灯,帘外听雨,佛堂的空寂、清冷,使诗人想到佛教的“灭寂”,悟出人生的真谛,只有遁入空门,方可解脱人生的苦楚。他在《饭覆釜山僧》中也说:“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可以看出,人生的空虚就是作者修禅的终极觉悟。他在应神会之邀为慧能所作的《能禅师碑》中,点明了他的这种看法:“无有可舍,是达有源,无空可住,有知空本”。这便契合了《金刚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般若“空”观。他并不深究这个世界的空幻是虚妄或是源于妄心而生,而是以“空”观来解脱人生中的痛苦与挫折。由此,王维“将佛教的空幻观渗透在艺术家的审美思维中,他的诗作具有一种空灵、飘动、含蕴的美。”佛家说:“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佛教由缘起论出发,认为世间万物皆因缘聚合而成,因而一切空无自性。对此,王维说:“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山中示弟》)可以看出,世间诸相皆为因缘合成,从般若学的“中道”观看,此“空”并非是一味的“无”,“空”并不是绝对地排斥“有”的,只是这种“有”是因缘聚合、无自性的假“有”而已。执著于“有”固然不对,而执著于“空”也属谬论。对此,王维又说:“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执著于空,佛教称作“顽空”,亦是一“病”也。在认识世间万物的真相时,合适的方式是由假有之相而识真性之空。事实上,王维力求从佛家“空观”中汲取精神力量,并以此作为世界观中的主导意向,指导他观察尘世中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是间接描述的自然之“空”,还是直接抒发的禅意之“空”,都显露出诗人独特的禅学思想,即“空”观思想,“空”正是人之本心。正是佛教禅宗的“空”观助王维入定凝神,物我契合,真正体验到大自然山水之禅机,并觉悟使得自己的诗作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充满自然悠远的禅趣,耐人寻味,是诗境与禅境的统一体,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wangwei/33239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