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关于温庭筠诗词的评价(2)

温庭筠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为什么张惠言在温飞卿的《菩萨蛮》中竟读出了屈骚寄托之意呢?永叔的《蝶恋花》和子瞻的《卜算子》到底有没有政治寄托此处暂且不论,可张惠言之读温词,难道就真的是毫无根据吗?不是的,其实也非张惠言如此读法,南宋时已有人这样读词,且从张惠言的身份探究,这种读法就并不难解释。张惠言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致力儒学,曾任官学教习,学生对温词很感兴趣,可是温词多为闺绮丽艳之词,于是张惠言便从儒道的角度对其作出解读,这大概是张氏解词的出发点。

  温飞卿的词,比如这首《菩萨蛮》,不过是描写一个深闺女性“欲妆临镜慵”的情形而已,并无喻意,可张惠言从儒学角度出发,发现了一些语码,例如“娥眉”。“娥眉”在中国的文学中是一个重要且常见的意象,本来,女子画眉乃是自我修饰和完善,可却与才人志士对高贵品格的追求相类,屈原在《离骚》中写道:“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表达小人对自己美好德性的嫉妒,自此“娥眉”便有了一种寄托之意,代表着美丽的内心和高洁的品格,其后在失意文人的诗词中频频出现。李商隐《无题》诗中有言:“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表明自己对仕途的渴望和不受赏识的郁闷;辛弃疾在《摸鱼儿》中也写道:“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抨击朝廷得势的小人。那么在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是不是也有屈骚寄托呢?这应该从温庭筠的平生遭际来看,温庭筠历经晚唐三代,身逢“甘露之变”,对于国势渐微、地方割据和宦官专权应该是深有所感的,这在他的《书怀百韵》中就可以看出来;加之他性格乖张轻浮、放荡不羁,科举屡不得意,长期流落江湖,才人不遇的失落感更可能流露在字里行间,即使他并没有主动去表达,可是《毛诗序》中曾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也许,他在无意之中就泄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不自知。  那么,张惠言在温飞卿的《菩萨蛮》中读出含蓄寄托也情有可原,至少这种寄托是有存在可能的,并非王国维先生所说,只是一个简单的“深文罗织”。至于从“照花四句”解出《离骚》“初服”的意味,其实也在情理之中,有“照”必有“镜”之象,有“镜”必有“省”之意,再念及屈原的“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有此观照,也是自然之理。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wentingjun/25816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