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温庭筠《望江南》解读(2)

温庭筠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过尽千帆”背后的等待心理学

  心理学里有一种叫“等待效应”的心理现象,指的是由于人们对某事的等待而产生态度、行为等方面的变化,严重者还会出现心理失衡的反应。“过尽千帆皆不是”,七个字写尽了深闺女子在等待过程中复杂的心理变化:期望、失望、再度期望、再度失望、无望、绝望……这种等待必然很不是滋味。曾经有心理学家进行过等待心理的实验主义研究,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1.无所事事的等待比有事可干的等待感觉要长;

  2.过程前、过程后的等待时间要比过程中等待的时间感觉要长;

  3.焦虑使等待看起来比实际时间更长;

  4.不确定的等待比已知的、有限的等待感觉时间更长;

  5.没有说明理由的等待比说明了理由的等待感觉时间更长;

  6.不公平的等待比平等的等待感觉时间要长;

  7.服务的价值越高,人们愿意等待的时间就越长;

  8.单个人等待比许多人一起等待感觉时间要长;

  9.令人身体不舒适的等待比舒适的等待感觉时间要长;

  10.不熟悉的等待比熟悉的等待感觉时间要长;

  若参照以上心理学规律,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词中的主人公在这天内经历了从早上到傍晚的等待,她是否会出现一种度日如年的幻觉呢?那如果主人公不仅仅是这一天在等待,而是天天如是地等待呢?不难想象,这会是一种多么痛苦的心理折磨。

  伤心为何断肠?

  “肠断白苹洲。”断肠,想必大家已经很熟悉,在古诗词中,断肠表示伤心。比如“愁肠百结”,“愁肠九回”,“九曲回肠”,这些词语都是形容悲愁郁结萦绕,难以排遣的。“愁肠寸断”,是形容愁闷已经到了极点。“泪干肠断”,是形容伤心到极点。女子忧愁苦闷,叫“柔肠寸断”。十分惦念,放心不下,叫“牵肠挂肚”。情思缠绵,翻腾不已,叫“柔肠百转”。

  为何要用断肠来表示伤心欲绝?通常的解释是用典,典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书中说道,东晋的桓温去攻打蜀地的成汉政权,部队行进到三峡的时候,军中有人捉到了一个猿猴。这个猿猴的母亲看到孩子被捉,便一路沿着河岸哀嚎,桓温的船队开了百余里,母猿也跟了百余里,最后跳到船上死了。部队的人打开它的肚子一看,发现母猴的肠子断成了一寸一寸。这个故事很有名,从此“断肠”便成了一个典故。

  但其实从生理上来看,“肠”与忧愁、悲伤等此类情绪挂钩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医就明确表示身体器官与情绪有关。《内经》认为情志的变动和五脏的机能有关,每个器官所感知与表现的情绪类别是不同的,“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意思是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国外也有类似的说法,下图显示了实验人员感受到基本情绪(上面一排)和复杂情绪(下面一排)时呈现的生理变化。事实证明,不同的情绪对不同的身体部位有相应的刺激作用。

  至于人体内的肠,它是重要的消化器官无疑,但同时也是情感器官的一种。因为肠道的运动受神经内分泌因素的调节,其中副交感神经对肠的运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有促进作用,一般说来,交感神经对肠的运动则有抑制作用。

  白天,人们在户外活动、忙碌奔波时,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这时的肠管往往很安静。而到了夜晚,人们在睡觉时常常能听到肚子在“咕咕”叫,这是因为副交感神经正处于兴奋期,肠子会比较活跃。而当人们思虑过多时,肠子就会有反应,极度悲伤和忧愁都会让肠子的反应更激烈,这时,人们会觉得腹部不舒服,不想吃饭,正所谓“茶不思,饭不想”。

  此外,情绪对肠道的影响是通过肠壁内神经丛实现的,肠壁内位于纵行肌层和环行肌层之间有肌间神经丛,位于肠壁黏膜下层有黏膜下神经丛。长期忧郁、悲伤,可能会引起肠壁内神经丛发生病变,从而产生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这类疾病被称为“肠易激综合征”。这个“易激”描述得很形象,意思就是主人稍微有点情绪波动,吃了不太合适的食物,肠子就会“哭”,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亦会随之而来。看来,温庭筠笔下的女子肠胃疾病必定不少,除了要忍受精神上的寂寞,还要承受生理上的痛楚,这种等待确实难熬。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wentingjun/5056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