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3)

小石潭记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5

  一、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实词以及虚词“以”“其”等词的不同含义,疏通文意。

  2. 学会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理解第二段写“鱼”与写“水”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

  1.生字词(请学生上黑板注音)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屿yǔ 嵁kān 参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怆chuàng 邃suì

  2.了解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秀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非常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了解文体。“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目标展示】

  1.掌握文中实词以及虚词“以”“其”等词的不同含义,疏通文意。

  2. 学会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乐”与“凄”的关系。

  【新知研习】

  1.你能正确、流利地阅读这篇文章吗?

  学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停顿,读出文言情感。

  2.你能疏通全文吗?

  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解释文中的重点字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完成字词的解释,最后由其中的一个小组展示成果,其他小组纠正和补充)

  (1)重点词语

  西行 心乐之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 俶尔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寂寥无人 悄怆幽邃 佁然不动

  乃记之而去 隶而从者

  (2)特殊现象

  ①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到某处)

  崔氏二小生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②一词多义。

  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以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表承接,不译)

  以其境过清(因为)

  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3)翻译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你能概括文章每一小节的主要内容吗?

  明确:第1节,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描绘小石潭的概貌。

  第2节,写潭水和游鱼。 第3节,写潭水的来源。

  第4节,写潭上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 第5节,记下同游者的姓名。

  4.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请问作者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明确:以作者的游览行踪为顺序。

  5.写景过程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师提示:可以从动词的角度谈,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谈,可从颜色的角度谈,可以从声音的角度,也可以从写形状的角度谈、从情与景的角度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斗折蛇行”,用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蜿蜒弯曲的样子。

  6.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部分,有的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四周树长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随风飘摇;潭水很清,有鱼儿游动。

  7.文章第2段写游鱼与写潭水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鱼突出水之清澈,写水是紧扣文章的标题的。

  【归纳总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

  【巩固拓展】

  想象描写: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预习指导】

  在理解作者感情表达方面,你有什么疑惑?

  四、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发现小石潭

  潭水和游鱼

  潭水的来源

  潭边的感受

  记录同游者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 诵读课文,掌握文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引导学生巩固学习,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课文写景特点,揣摩借景写情的写法,提高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借景写情的写法。

  一、导入: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曾写过永州八记,寄情山水,落笔不俗,视角独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今天,我们就一同欣赏他的八记之一———《小石潭记》。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检查预习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鸣佩( )环( ) 佁( )然不动 俶( )尔远逝

  参( )差( )披拂 往来翕( )忽 斗( )折蛇行

  悄( )怆( )幽邃 犬牙差( )互 寂寥( )无人

  2、《小石潭记》作者是 字 ,河东人,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圈出生字、生词。

  2、齐读课文,读出感情。

  四、小组合作,翻译课文。并积累词语。

  1、小组交流,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2、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并积累以下的字、词、句:

  (1) 古今异义:

  去: 古义( ) 今义( )怡然: 古义( ) 今义( )

  小生: 古义( ) 今义( )

  (2) 一词多义 :

  以:①全石以为底( ) 为:①全石以为底( ) ②卷石底以出( ) ②为坻,为屿,( ) ③以其境过清( )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 差:①参差披拂( ) ②以其境过清( )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3) 翻译 :

  ①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当堂检测: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 ④天涯若比邻。 ( ) 六:补充 :除课下注解为还要掌握以下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心乐之:以……为乐 以为:作为 以其境:因为 下澈:向下

  同乐:快乐 皆若:都好象 西南: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斗折蛇形: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像蛇那样 去:离开

  凄神寒骨:使动用法,使……感到凄凉,使……感到寒冷

  七、作业:1.读,背课文。2、翻译课文。

  教学及学习反思:

  高要市第二中学初二级语文科第 周星期 导学案

  主备人:梁伟成 审核人:覃 丹

  学习人姓名: 班级:

  课题:26. 《 小石潭记》第 2课时 课型: 精读课文

  学习目标:1、精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2、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学习重点:精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学习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一、复习导入:检查背诵和重点词句掌握情况。

  二、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齐读课文,复述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2、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清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 ___ —— __ —— ____ ——交代同游者

  三、精读课文,品析语言,体会情感。

  1、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比一比谁找的又快又准确,并说出理由。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________ 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 __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______ ____ ___ ____

  _____________ _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______ _ _________ _

  _________ _____

  2、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 ),后写“形”( ),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 ),后写“远望”( ),最后概写 ,引发 。

  3、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第一段,先声夺人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如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四、拓展延伸 欣赏——《钴鉧潭记》

  得西山后八日[1],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2],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3]。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4],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5],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6]。

  [1]西山:在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城西五里。[2]钴鉧:烫斗。因潭形似烫斗,故名钴鉧潭。[3]浚:深。鱼梁:阻水的坝,中间留有空缺,可放置捕鱼的竹篓。[4]偃蹇(jiǎn简):曲折起伏的样子。[5]嵚(qīn钦)然:山石耸立的样子。[6]羆(pí皮):熊的一种,体形比熊大,俗称人熊。

  五、当堂练习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2、课文抓住了小石潭什么特点? 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六、小结

  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按游览观察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文字充满着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寄托了他凄苦忧伤的感情。

  七、作业:完成练习册同步习题.

  教学及学习反思: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xiaoshitanji/398880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