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西江月》辛弃疾(3)

辛弃疾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是西师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八单元29课,这篇课文是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开展活动,展示学习成果,获得更深的体验。

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学习的古诗词不下数百首, 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能力习惯也得到了初步培养,还感悟了一点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策略。学习古诗词的重点还是放在诵读朗读上,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多了,意思自然就明白了。但是在诵读的技巧上还有待提高,不但要读出诗词的节奏,还要读出诗词的韵味。为了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与应用,也让他们根据古诗词改写成记叙文、散文等。这样,既复习了古诗词,又加强了习作练习。但学生表述方法还比较单一,语言表达的规范意识、技能和习惯也需不断强化训练,教学中要关注这些能力的培养及朗读情感的激发,逐步提高学生整体的古诗词水平。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并且会背诵。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3.通过不同层次的解读,品读宋词语言的魅力,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难点:指导学生品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妙。

课前准备

  1.收集辛弃疾的资料和几首词以及有关词的介绍。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课前资料,感知词的特点

  1.孩子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抽生背诵。

  导读:我国是诗词的国度,尤其历代名篇名作,不仅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2.知道什么是词吗?抽生读自己查阅的词的相关知识。(师根据学生的反馈相机揭示词的特点:词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

  (设计意图:小学高年级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养成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资料的习惯,让学生自主交流,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

 (二)语言导入,解词题

  1.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让我们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一同欣赏夏夜美景吧!

  2.一起读题目《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西江月是什么?夜行黄沙道中又是什么?让学生了解: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课件1)。

  预设:词的题目和古诗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读的时候词牌名和词题中间要注意停顿,词题夜行那里也要注意停顿,再读一遍。

  3.从词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词的题目与诗的题目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和说话能力。)

 (三)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注意听读音和节奏。(课件2 )

  2.请孩子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支援好吗?请看屏幕。(课件3)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标出来。

  3.指名读词,师相机评价。

  预设:有些字音读不准,要多读几遍。如“山”“枝”强调读翘舌音;“明”“清”“鸣”强调读后鼻音。句中的停顿要掌握好,重点指导朗读:稻花香里|说丰年;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4.要想读得更有韵味,平仄读得要有区别。知道平仄怎样读吗?

  导读:平就是第一、二声,读得长一点轻一点,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短一点重一点,这样才有美的韵味。请孩子们再自由地朗读,读出韵味来。

  5.抽生读,再指导。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古诗词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的诵读朗读上。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四)抓重点词句,解词意

  1.孩子们读得有滋有味,会读词了还要懂它的意思。在这首词中有没有不懂的词语?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同桌商量商量,看看能解决哪些问题,不明白的地方再提出来。

  预设:学生可能有一些词语不太理解,如:茅店、社林、溪桥......可以让知道的同学帮助解答。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

  2.通过孩子们的解读,夏夜黄沙岭上的美好景象仿佛就在我们眼前,你最喜欢哪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请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3.抽生说自己喜欢的画面,师相机点评并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出其乐融融的学习情境。充分把握词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品读悟情,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词的美好的意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与词产生共鸣。同桌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获得更深的阅读体验。)

 (五)想像画面,境中悟情

  1.孩子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儿的“说”字,只是青蛙在说吗?还会有谁在说?(课件4)

  预设:学生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可能会说青蛙在说今年的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除了青蛙在说,还有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导读:是呀,词人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感受着田野的一派生机,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孩子们,你们融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感受到了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这是一个诗情画意的月夜!一个勃勃生机的田野!

  2.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此时他的心里怎样想的?

  3.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4.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旧时的茅店,后来怎么看见了?哪个词体现了词人的惊喜之情?让他惊喜的是什么?

  导读: 带着这份惊喜再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个发现让词人倍感惊喜,这份惊喜让这次夜行乐趣横生。孩子们,你们的声音中透出一股喜悦,体会到了词人的愉快感受。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去感受和体验词的优美意境。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边读边想象再现画面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得真真切切,才会体会到词人的心境。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象,在关键处给予巧妙引导,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趣,还丰富了文本的内容,更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六)联系生活,内化情

  1.你对辛弃疾了解多少?你还知道他的哪些田园词?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课件5)

  预设:学生自主说出收集的辛弃疾的简介及作品,老师及时补充。

  2.从“路转溪桥忽见”,你感受到什么?你生活中有过这类情况吗?说一说。由此你想到了哪句诗?

  导读:大声读出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面对困难、挫折,不退缩不畏惧,勇往直前,那么,前方将充满光明与希望。

  3.经历过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辛弃疾一定是喜出望外,大声欢呼——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导读:在你们人生的路上,时常会有这样的峰回路转的惊喜,你们肯定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起辛弃疾的这句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对词的感悟,以读代讲,逐层深入文本,再一次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沟通,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通过交流、朗读、扩展田园词、联系生活谈感受等方法引领学生表达内心体验,在语言的实践交流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七)情景展现,延伸情(课件6)

  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和词人的愉快感受深深触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就让它变成我们笔下的作品吧!

  小练笔:夜晚,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引起树枝摇曳;清风吹拂,蝉也叫得格外欢快.此时,诗人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闻到了

  (设计意图:将语言转化为文字,可丰富学生词汇,拓展学生想象,提高文字组合、运用能力。让他们根据古诗词改写成记小散文,这样,既复习了古诗词,又加强了习作练习,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板书:

  读音韵

  阕        解词意

  入词境

  悟词情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xinqiji/18883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