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人们眼里的诗哲徐志摩(3)

徐志摩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朋友们眼里的徐志摩

  胡适说徐志摩:“为人整个的只是一闭同情心,只是一团爱”。“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几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

  胡适又总结说:“单纯的理想主义者徐志摩,他深信理想的人生必须有爱,必须有自由,必须有美;他深信这种三位一体的人生是可以追求的,至少是可以用纯洁的心血培养出来的。—— 若以这个观点来观察志摩的一生,他这十年中的一切行为就全可以了解了。只有从这个观点上才可以了解志摩的行为。我们必须先认清了他的单纯信仰的人生观,方才认得清志摩的为人。”

  郁达夫说:“凡见过他一面的人谁都不容易忘去他的面貌与音容。”

  郁达夫具体地描述:“(徐志摩)善于座谈,敏于交际,长于吟诗的种种美德,自然而然地使他成了一个社交的中心。当时的文人学者、达官丽姝,以及中学时候的倒霉同学,不论长幼、不分贵贱,都在他的客座上可以看得到。不管你是如何心神不快的时候,只教经他用了他那种浊中带清的洪亮的声音,‘喂!老X,今天怎么样?什么什么怎么样了?’的一问,你就自然会把一切的心事丢开,被他的那种快乐的光耀同化了过去。”

  梁实秋说:“真正一团和气使四座并欢的是志摩。……他一赶到,像一阵旋风卷来,横扫四座,又像是一团火炬把每个人的心都点燃,他有说,有笑,有表现,有动作,至不济也要在这个的肩上拍一下,那一个的脸上摸一把,不是腋下夹着一卷有趣的书报,便是袋里藏着一札有趣的信札,传示四座;弄得大家都欢喜不置……。志摩有六朝人的潇洒,而无其怪诞。”梁实秋又说:“我数十年来奔走四方,遇见的人也不算少,但是还没见到一个人比徐志摩更讨人欢喜。讨人欢喜不是一件容易事,须要出之自然,不是勉强造作出来的。必其人本身充实,有丰富的情感,有活泼的头脑,有敏锐的机智,有广泛的兴趣,有洋溢的生气,然后才能容光焕发,脚步矫健;然后才能引起别人的一团高兴;志摩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陈西滢说:“尤其朋友里缺不了他;他是我们的连索,他是黏着性的、发酵性的,在这七八年中,国内文艺界里起了不少的风波,吵了不少的架,许多很熟的朋友往往开得不能见面、但我没有听见有人怨恨过志摩,谁也不能抵抗志摩的同情心,谁也不能避开他的黏着性;他才是和事的无穷的同情,他总是朋友巾间的‘连索’;他从没有疑心,他从不会妒忌。”

  叶公超说:“他对于任何事,从未有过绝对的怨恨,甚至于无意中没有表示过一些憎嫉的神气。”

  梁实秋结交徐志摩是在1922年,清华学校时期。27岁的徐志摩刚从欧洲游学回来,诗名满京都。清华文学社想请他来讲演。由于徐志摩与梁启超有师生之谊,梁实秋就委托同班好友、梁启超长子梁思成代邀徐志摩。正当秋令,水木清华风物灿然,梁实秋初次见到这位风流才子,留下极好的印象:“飘然而至,白白的面孔,长长的脸,鼻子很大,而下巴特长,穿着一件绸夹袍,加上一件小背心,缀着几颗闪闪;发光的纽扣,足蹬一双黑缎皂鞋,风神潇散,旁若无人。”

  此后,梁实秋去了美国,徐志摩则在北京热心于“新月社”俱乐部活动,并且由于同陆小曼的恋爱闹得沸沸扬扬。彼此再没发生直接交谊。但有一件事给梁实秋留下了极大好感。当时,梁实秋受白璧德影响,一连写了好几篇抨击浪漫主义的论文,他虽明知“和志摩的文学作风不是同调”,但还是都直接投寄给了他所主编的《晨报副刊》,而徐志摩不以为忤,居然都给刊登了出来。对比当时另一些人的作风,梁实秋深有感慨,说:“志摩及其一伙究竟是自由主义者,胸襟相当开阔,有相当容忍的器量,主张归主张,友谊归友谊。”

  朱自清指出:“作为诗人论,徐氏更为世所知。他没有闻氏(指闻一多——编者注)那样精密,但也有他那样冷静。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

  钱杏邨在《徐志摩先生的自画像》一文中指出,由于徐志摩耽迷于个人主义理想,以致睁着眼睛做梦终被现实粉碎,于是堕入浓重失望的痛苦之中难以解脱。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xuzhimo/30306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