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徐志摩文学翻译简介(5)

徐志摩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对于色彩及其意蕴的敏感和巧妙运用,还表现在他对D’Annunzio(通译邓南遮,1863-1938)的译名处理上。这位集政治活动家、军人和唯美主义者于一身的意大利作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入伍作战,是志摩倾心一时的外国作家之一,尤其迷恋他的浪漫和颓废气质,“每次他的军队占了胜利,他就下令满城庆祝,自己也穿了古怪的彩衣,站上电车扎的花楼,醉酒狂欢,在卧房床榻洒满鲜花,一日三色,白、红、绛。”于是,徐志摩给他一个色彩斑斓的中国名字:丹农雪乌。

  这似乎是徐志摩特别擅长的一种才能:以音译为基本方式,精心选择一些富于形象感的汉语字词,这些词语的组合,初看起来有点儿怪异,不过若是细细琢磨,不仅其“音”对应妥帖,其“形”也贴切对象的语境和意境。以此迻译外语作品中的人物、地名或核心意象,往往别出新意,惹人遐想,耐人寻味。

  不妨再举一例。徐志摩把华兹华斯Lucy Gray or Solitude(直译为“露西·格雷或者孤寂”,一译《露西·格雷》)一诗的题目译为“葛露水”,乍看似乎遗漏了其中关键的Solitude(意为孤单、寂寞、荒凉)一词,其实呢,他是通过谐音字的精心选择,已经将Solitude的意义化入主人公Lucy Gray的译名了。葛者,葛衣也,土布也,说明了女孩露西的贫民身份;又可作葛藤解,荒藤野树,可以引发孤寂、荒野的联想;而“露水”在中国传统意象中,向来意味生命的短暂无常,这正好符合华兹华斯笔下女孩露西不幸夭折的命运。虽说这些汉字意象所包含的意蕴为原作所无,却又都与原诗中的人物、处境及其命运形成完美的对应。

  徐志摩还把这种翻译处理方式移用至自己的写作实践,则更显现了翻译的创造性,以及翻译与创作的互动互惠。比如他把日语“再见”一词巧妙地音译为“沙扬娜拉”。此语出自其同名诗作,原诗本有18个短章,内容相关而各自独立。于1924年5月随印度诗人泰戈尔游历日本期间写就,体式也与“泰式短诗”的启发有关,后收入1925年初版的《志摩的诗》,而诗集再版时,志摩则汰去大部,仅留最后一章,题献为“赠日本女郎”: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xuzhimo/34429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