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三篇(3)

饮湖上初晴后雨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三)

  初夏清晨,烈日依旧从东方冉冉升起,西湖的水面波光粼粼,一只只蜻蜓在水面上轻盈飞舞,荡起一圈圈小涟漪,发现一支碧绿,未展的莲叶,便躺在上面休憩,享受烈日阳光的照耀……

  水面上,游来一艘小船,苏轼正坐在船上,手拿折扇,兴致勃勃的欣赏着这美丽景色,不禁赞叹,西湖就像一幅画,韵味十足,看过百遍也不觉厌(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湖面风平浪静,波光粼粼,就好似仙人在西湖的湖面上铺了一块金子。

  忽的,一阵风刮来,烈日也躲到了乌云后面,似乎前方有强敌,乌云在保护烈日一般,不一会儿,雨滴就争先恐后地向西湖招手。落到湖面上,使风平浪静的湖面变得大风大浪,雨滴迫不及待的想和西湖的湖水交个朋友,和他们一起玩耍,嬉戏。落到荷叶上,惊飞了正休憩的小蜻蜓,却让荷叶显得更加翠绿了。落到荷花上,把手足无措的荷花吓了一跳,花瓣颤来颤去。

  苏轼见此情景,急忙把折扇用来挡雨,却还不忘欣赏这别致的雨中景色,西湖就像美若天仙的西施,同西湖一样美丽!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灵秀美丽的西施和似“人间天堂”的西湖同为美的极致!

[知识拓展]

  苏轼生平

  公元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眉州眉山。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接受良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母在家乡病故,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旧党与新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yinhushangchuqinghouyu/27824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