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余光中谈“灵感”(2)

余光中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大家都知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人就跟他抬杠,为什么你苏东坡说是“鸭先知”,为什么不是“鹅先知”呢?你对鹅有偏见吗?其实苏东坡讲得很清楚,这是他的间接经验,不是直接经验。因为这个诗是根据惠崇的画来写的。所以,艺术经验可以互通。画家感受到的美,可以移到诗人的纸上;作家书中所写的人情世故,可以移到导演的镜头前。舞蹈、雕塑、绘画、音乐甚至建筑、文学、戏剧,都可以互通。假如一个作家可以做到这样互通,他的灵感来源就会增加很多。

  我曾经为一些艺术品写过诗。梵高有一幅很有名的画叫《向日葵》。梵高为什么画向日葵?因为向日葵是黄红黄红的,梵高的头发也是黄红相间的,跟向日葵的颜色差不多。梵高一开始的画风色调比较暗,后来他一路改变,一路往南方走,去寻找更多的光,更丰富的色彩。这不就像一朵向日葵吗?因此,我写下这首《梵高的向日葵》: “金发橘面/仰向七月硫黄的天空/菊花族的家谱里/唯你/酷似你阳刚的父亲/大气炎炎下有谁竟敢/正面逼视赤露的太阳?/那赫赫的光彩令人盲目/从一团大火球轰顶射来/愈转愈快……” 这其中我用到了两个典故,一个是中国的传说“夸父追日”,另外一个是西洋典故,讲一对父子被国王困在岛上,他们做了两副翅膀,用蜡黏在肩膀上,飞出岛去。可是,儿子伊卡洛斯(Icarus)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看到太阳这么明亮,心花怒放,一路往太阳直飞过去,蜡化了,他就一头栽落在了海里。我在诗中把这几个意象和想象结合在一起。

  再来说说雕塑。秦俑大家都看过,或者是图片,或者是真物。秦始皇带六千兵马随他走入历史,本来是一去不回头的。可是2000年后这些兵马俑重见天日,来到了美术馆、博物馆,获得新生。我讲的是一种感慨,一种怀古,而且包含一种诠释。于是便有了这首比较复杂的长诗《秦俑》:“铠甲未解,双手犹紧紧地握住/我看不见的弓箭或长矛/如果钲鼓突然间敲起/你会立刻转身吗/立刻/向两千年前的沙场奔去……如果你突然开口,浓厚的秦腔/又兼古调/谁能够听得清楚?/隔了悠悠这时光的河岸/不知有汉/更无论后来……”  读读我的诗,再回头看看那幅画,那件雕塑,从中可以体悟出我所谓的美感经验的互通、转化。有的时候,就是因为看别人的艺术作品,启发你怎样用自己的作品来表现那样的情感。

  (此文为余光中在浙江大学东方论坛上讲座的部分内容)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yuguangzhong/33680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