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余秋雨《废墟》教案设计(2)

余秋雨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学法设计】

  1.课前指导学生查阅余秋雨的相关信息,为课堂学习提供一定的基础

  2.从“废墟”说起,介绍余秋雨其人及其在当代散文创作中的地位

  3.学生速读全文,了解文章的抒情的基调

  4.通过讨论,学生归纳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5.教师总结:全文抒情中蕴涵的深邃哲理,让学生得到一个整体印象

  【教法设计】教师讲授、课堂讨论、多媒体展示

  【过程设计】

  一、作者简介及本文写作背景

  要点设计:了解作者余秋雨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方法设计:多媒体展示,教师讲授法

  思路设计:老师将一些废墟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以此导入新课的学习,并由此介绍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由教师讲授,和学生以前的了解,为正文的学习提供帮助

  导入:

  提到废墟,人们都能从记忆中找到它模糊而又清晰的印象或一条古巷,或一截城墙,或一处石窟,新疆楼兰古城遗址,北京的圆明园等等它们或显赫于繁华都市之里,或散落在荒草乱冢之间,或孤立于戈壁荒漠之中但对许多人来说,浏览,也只是观光而已,并没对它有什么更深的见解读了余秋雨的《废墟》,相信我们会对废墟有更深的思索,会以另一种眼光去看待过去留下的种种痕迹

  要读懂一位作家的作品,首先必须对这位作家有一个宏观的了解走近秋雨,就如走进一本深厚的文化的大书,他的散文更是开创了现代散文创作新领域

  余秋雨(1946~ ),当代文艺理论家,散文作家,浙江余姚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后历任该校讲师、教授,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职务从80年代初开始,陆续出版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等90年代后开始“文化大散文”创作,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作品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出走十五年》等,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

  作者为什么写作这篇文章呢?

  1980年10月18日,以宋庆龄为首的1583人联名发出了《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反对声随即响起,当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刊发读者来信《研究探讨无妨,整修大可不必》圆明园复建争辩就此拉开帷幕主张保留废墟者有之,主张修缮者有之,主张重建者也有之一时间,沸沸扬扬,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议参议者各持理由,莫衷一是

  “废墟派”专家分布多个学科领域“整修派”则多为清史专家和圆明园专业研究者,他们认为,部分地重现这座万园之园的胜景,比断壁残垣的遗址更能体现圆明园的价值他们一致认为:应该复原园内的山形水系和植物配置1983年7月,国务院批准将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2000年,《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公布,确定要修复圆明园的山形水系、植物配置和10%的古建

  90年代作者在全国的争论声中写下了这篇文章,算是对争议的一孔之见  二、整体感知课文

  要点设计: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调

  方法设计:阅读实践、归纳概括

  思路设计:先让速读整体感知文章,再布置阅读思考题:作者对废墟怀有怎样的感情?文章的基调是什么?然后请学生回答

  学生速读(五分钟),提问

  学生回答:作者对废墟既怨恨又喜爱,佐证为文章开篇的第一句话:“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它的侧重点在“寄情废墟”,这句话同时也奠定了本文抒情的基调

 三、理清文脉

  要点设计: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设计: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概括法

  思路设计: 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依次找出各个部分中能表明作者深刻见解的语句,以此总结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由于文章内容较长,所以安排分组完成)然后教师总结归纳

  明确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总写“寄情废墟”的原因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yuqiuyu/38664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