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鱼我所欲也教后反思(2)

鱼我所欲也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鱼我所欲也教后反思篇二:

  每当我上到《鱼我所欲也》时,我对教参中提供的文章结构的划分就感到有点困惑。我想,第一段的第二层应当在“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因为“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应该是对前面的正反两方面论述的归纳,而不仅仅是对反面议论的总结。“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是指出了“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实质。

  最后一句是紧承上句的,“是心”应是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如果把最后三句分隔开来,不放在一起来理解,那最后一句就不能算是全段的结论。

  第二段最后一句,也不能说是归纳此段,而应当是指出了所举的第二个例子中接受“万钟”的原因,以及从中得出的结论,而不是对这一段的归纳。这一段的结构应当是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中心论点。

  不知道我理解得是否妥当,在此敬请行家批评指正。

  鱼我所欲也教后反思篇三:

  这是一篇让学生极难相信的一篇文章,我用了很多的心思都没有把自己说服,也许自己的境界太低,能力太差,我无法正确的把握文本,这是我第一次有欺骗学生的感觉,我在教学中第一次当了说教参的人。我的一个高手学生告诉我说,你讲的可以因为故事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本身意义。后来我才明白。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是对做人气节的称颂与赞美.提倡做人应有骨气,宁可克制自然生理的、强烈的、基本的欲望,直至断送性命,也不做摧眉折腰、苟且偷生之事。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源自“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的典故。是说孔子路过“盗泉”,口很渴,但因为泉水的名字为“盗泉”,遂忍耐干渴,不饮其水。孔子何人?圣人也。圣人忍住一时的口渴,不饮“盗泉之水”,是为了保持名节,因对“盗”的鄙视,而用自己的行为,言传身教做人的道理。正因为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流芳千古,传为佳话。

  不受嗟来之食典出《礼记》: 齐大饥, 黔敖为食於路, 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 蒙袂辑履, 贸贸然來。黔敖左奉食, 右执饮, 曰:“ 嗟, 來食! ”扬其目而視之, 曰: “予唯不食嗟來之食, 以至於斯也。”从而谢焉, 终不食而死。这个故事更为惨烈,一个逃荒之人,因为受到富人的不礼貌的待遇,而不接受施舍,最终宁肯饿死。做人气节之高,无可攀越者。

  两则典故,是教育人们做人要有尊严、有志气,守操节。用心良苦,其情可嘉。但却看到有人不但不解其意,还骂我们的祖宗迂腐,说什么有水不喝白不喝,有饭不吃饿死是活该。完全用世俗的眼光来对待我们的文化,简直是对中华民族宝贵文化遗产的糟蹋。

  两则典故的意义不在于追究情节的本身,而在于弘扬一种精神。孔子不饮盗泉,仍可从别处讨得水喝;饥饿之人不受黔敖的施舍,也可从别处讨得饭吃。等等。这些情节不需要我们去设置,如果太聪明,如果有太多的假设,也就没有了一切,而且,所有的一切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今之人骂古人迂腐者,是自作聪明,自欺欺人也。我们没有必要以自己的心思揣度圣贤,对先贤的行为指手画脚、说三道四,难道就你聪明,别人都是傻瓜?做人要明白道理。学习永远都是一种进步,看完以上材料我的思维有点提升,自己还需要长期的努力。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yuwosuoyuye/11576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