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2)

鱼我所欲也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2

  执教时间:11月16日(星期三上午第3节)

  教学目的:

  知识:1、积累文言词语

  能力:2、准确、明白的翻译文句。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德育: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以导读法、讨论法和讲读法为主。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其文气势充沛,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二、研习1、2段。

  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2、让学生结合注释,以同桌合作,翻译第一段。

  老师抄写重点词语:

  所欲得兼舍生取义甚于故不为苟得所恶患如使得生者何不用使何不为由是则生是故非独是心勿丧耳

  呼尔与之蹴尔不屑

  3、提问学生译文句,师生一起来纠错。

  4、问题探究:

  ①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④“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⑤文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哪句?

  ⑥第2段的故事中,那乞丐为什么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5、讨论并归纳

  ①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②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如果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鱼喻生,熊掌喻义,义高于生,所以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舍生而取义者也”的观点。

  ③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所以“所欲有甚至生者”,指“义”而言;“苟得”,苟且得生之意。

  ④这里的“所恶”指“不义”而言,即指不正义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⑤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

  ⑥因为他觉得施舍者的行为有辱他的人格。

  6、教师小结:

  第一层,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第二层,分析人所以能舍生取义的原因。从生、死的角度提出为了正义绝不能贪生怕死,这是从正面论证本章主旨。

  第三层:从反面论证了“义”的价值和作用。如果生命高于一切,那就会不顾“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而实际上有些人就不求生避患,这就足以说明义是高于生的。

  第四层,总结,指出“义”的境界是人人都有的,贤者不失。实际上是号召向他们学习,坚守义的操守。

  第二段举例证明“义重于生”的道理。

  三、作业布置

  P209思考练习二

  黄超文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掌握作者的论点及论证方法。

  3.体会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生在世不过短短百年,但是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们会遇到无数需要做出选择的事情,小到选择今天吃什么,去哪里玩,大到可能会面临生与义的选择,当你们面临这样的选择时,又会把自己心中的天平倾向哪一边呢?有同学说了文天祥的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的同学说到夏明翰曾经说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看来大家在生与义之间都选择了后者,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看看在生与义之间孟子是如何进行选择的。(板书:鱼我所欲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注意字音、停顿、节奏等。

  明确: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2.学生自读,解决重点字词。

  明确:①得:通“德”,恩惠,感激。

  ②为:今为(介词,为了)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动词,做)也。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同桌交流,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找出文章中的中心论点。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板书:生、义)

  2.文章的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美味的。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更美味的,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3.小组讨论,孟子为了阐明自己的论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逐层展开?

  明确:①比喻论证。

  “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在两件事不能同时并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②正反对比论证。

  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与事实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做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③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④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推理更加有力,强调了要讲“义”,不能忍受羞辱,“蹴尔而与之”连乞丐都不接受,何况是把“义”看得很重的人了;举“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板书:比喻、道理、对比、举例;舍生取义)

  4.结合本篇文章及以前学过的文章,思考总结孟子文章的语言特点。

  明确: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学完本篇文章,在现在这个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2.师生互动总结。

  3.作业:现实生活中,面对着义和利,你一定也作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给你的印象最深?请以“选择”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字数不限,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文言文的特点,进行反复地诵读,让学生读通、读懂、读出韵味。学生能够在读中明确孟子的性善论的思想,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学会辩证地分析与认识作者“舍生取义”的观点,使文化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三维目标得以很好地实现。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yuwosuoyuye/398836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