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鱼我所欲也教案(3)

鱼我所欲也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鱼我所欲也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学习重点:

  1、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学习难点:

  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 字音:

  (1)不为苟得也( ) (2)为宫室之美为之( )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2. 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3.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4. 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二、朗读练习

  1、听录音,注意节奏。

  2、学生自由读,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读两遍。

  3、教师领读。

  4、师生齐读。

  注意要点:

  三、课内研讨

  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

  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五、拓展延伸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3.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①从全文看,《鱼,我所欲也》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后记:

  教学札记

鱼我所欲也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4、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生与死、利与义的问题历来为世人关注,那么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

  孟子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4、本性也需要养。

三、理解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读音、停顿。

  重点字音与停顿: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7)是/亦不可以已乎

  2、学生默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3、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重点词句: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是亦不可以已平:这种做法。

  乡为身死而不受:宁愿;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为了;接受。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呼尔而与之:给予。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概括本文主旨

  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的重点词句。

  3、自读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抽查课文背诵与理解。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文中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

  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用比喻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

  ②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5、我们该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三、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

四、布置作业

  1、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2、预习《<庄子>故事两则》。

【有关鱼我所欲也教案4篇】相关文章:

1.鱼我所欲也的教案

2.鱼我所欲也--教案

3.关于《鱼我所欲也》教案

4.鱼我所欲也优质教案

5.鱼我所欲也教案ppt

6.《鱼我所欲也》复习教案

7.《鱼我所欲也》的教案

8.《鱼我所欲也》教案

9.鱼我所欲也教案答案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yuwosuoyuye/398836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