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鱼我所欲也教案(2)

鱼我所欲也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鱼我所欲也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

  2. 准确、明白地翻译文句。

  3. 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

  4. 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

  1. 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 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课前检测:】

  日本政府寓言通过了右翼势力编写的历史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美化侵略,遭到了许多主持正义的国家的强烈谴责,真是“_________,________。”(用《孟子》中的名句填空)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作者作品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 ,字 ,邹(今山东邹县)人, 时期著名的 家、 家,是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 ,后世常以“ ”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 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节选自《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2、课文讲解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至 )提出本文的论点: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 ”。

  这个观点的提出是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日常生活事例得出的,使用的论证方法是 。

  第二层(从“ ”到“ ”):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因此,这一层次所有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

  第三层(“ ”),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三段运用的是 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 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二、问题研究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 ”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辩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鱼我所欲也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能力目标:

  ⑴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⑵掌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情感目标:

  引导同学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掌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同学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

  引导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就自身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身的见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同学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同学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夏明翰)

  这几句话表示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同学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示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背景介绍

  作者和其思想主张,由同学自身发言,教师总结。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同学朗读,其余同学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点评:

  多媒体显示: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和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放录音。

  5、同学齐读课文。

  6、同学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问我答:

  同学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自由回答。对同学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2、教师检查同学自学情况:

  多媒体显示: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⑴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⑵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⑶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⑷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若干名同学回答:

  参考答案: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辟”通“避”,躲避。

  “辩”通“辨”,区分。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从前。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是:这种;这种做法。

  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

  于:比;对。

  3、翻译下列句子:

  ⑴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⑵轻蔑地呵叱着给他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他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⑶(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⑷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同学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2、同学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协助同学背诵。

  多媒体显示: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尔而与之 , ; ,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同学齐背课文。

六、安排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热门】鱼我所欲也教案4篇】相关文章:

1.【热门】鱼我所欲也教案3篇

2.《鱼我所欲也》教案

3.鱼我所欲也教案ppt

4.《鱼我所欲也》的教案

5.《鱼我所欲也》复习教案

6.鱼我所欲也教案

7.鱼我所欲也复习教案

8.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

9.鱼我所欲也名师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yuwosuoyuye/409767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