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古代寓言》教学设计(2)

寓言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古代寓言》教学设计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并写出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的意思。

  2、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具:

  字典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文言文?你能背给大家听吗?

  说说怎样学习文言文?

2、新课

  学生借助注释和译文自学课文,解决不了的词句标出,在小组中讨论。

3、小组合作学习

  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再一起说说课文的意思,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讲解

  屏幕出示: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

  学生说说句意,重点说明带点字的意思。

  亡:丢失。

  鈇:斧子

  意:怀疑

  其:代词,他的。

  邻:邻居。

  子:儿子。

  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怀疑是他邻居的`儿子偷走的。

  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

  视:看。

  其:代词,指邻居的儿子。

  行步:走路。

  窃:偷。

  颜色:指面部表情。

  言语:说话。

  无为而不:没有一样不像。

  (他)看邻居的儿子,走路的姿势,像偷斧子的;面部表情,像偷斧子的;说话的腔调,像偷斧子的。举止言谈(一言一行)没有一样儿不像偷斧子的。

  俄而,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俄而:不久。

  谷:地窖。

  后来再看邻居的儿子,举止言谈没有一点儿像偷斧子的了。

4、朗读

  自己说说课文的意思。

  朗读课文,试背诵。

  通读全文,背诵课文。

5、作业

  思考:丢斧子的人为什么前后的看法发生了转变?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古代寓言》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意思。

  3、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违反事物规律”及“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语言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结合生活实际领悟寓意,懂得“于求成、违反事物规律及“做多余事反而不恰当”这两则语言说明的理。

教学难点:能借注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教学方法:讲解、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搜集寓言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你们知道的寓言故事很多,能给同学们讲讲吗?最好能说出语言给你的启示。

二、朗读课文——奇文共赏

  1、自读:组织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通顺流利,并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2、互读:组织学生协作组内分别轮流朗读,并互相评读尽可能解自读时的疑难问题并标注互读时产生的新的疑难问题。

  3、听读:播放两则语言的录音朗读,要求仔细听读,尤其注意字音和句读。

三、疏通文意——合作释疑。

  1、小组合作,自己疏通文意。

  2、各小组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

  3、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集体释疑

  4、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指导

四、理解想象——配音作画。

  通过感知课文,我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作品中的故事有了一个感性的理解。那么,如何能更深入的理解人物更准确的把握股市的内涵呢?

  (自选配音或作画的方式)

第二课时

一、创新设计——提升理解。

  续编故事:现在这个农夫懊悔不已,他发誓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合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看谁的故事编的棒。

  交流评价。

二、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呢?请大家用生动的语言叙述故事,用简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本节课中你在哪些地方有收获呢?与同桌交流,并记录下来。

四、积累内化。

  1、背诵两则语言。

  2、认读生字,指导书写生字。

五、实践活动

  搜集寓言故事准备开展一次寓言故事大赛。

板书

  14古代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画蛇添足

  将苗拔高强求速成画完蛇能喝到酒不顾客观实际

  结果苗死反而弄糟又为蛇添足没有喝到酒弄巧成拙

【《古代寓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古代寓言

2.古代寓言名著

3.古代寓言《晏子的车夫》

4.古代经典寓言

5.古代爱情寓言

6.古代寓言成语

7.古代寓言故事

8.古代寓言《许金不酬》

9.古代著名寓言故事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yuyan/409720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