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2)

再别康桥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

  三、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了解学生重回母校的情况,结合学生再次离开母校时的感受导入新课。(去年的这个季节,大家离开了伴随你六年的母校,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到了附中,(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大家有没有从她的大门前经过或者利用假日重回母校去看看?)当你再次离开她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请用一个词语来描述。生交流感受…...师引入:诗人徐志摩在告别自己的大学母校康桥时,他的感情又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再别康桥》,来了解他的内心,体会他的感情。)(板题)

二、解题,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

  (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含义?读注释1,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从注释中的哪句话里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康桥的深情?)

  1、学生思考,交流自己的理解;

  2、老师点拨,总结:

  再一次告别康桥或又一首告别康桥的诗。

  两次重返母校。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诗歌,画出重点词语。

  2、联系注释、运用工具书,小组交流,掌握其读音和含义。

  3、个别质疑,老师点拨,强调:

  浮藻沉淀?长篙?漫溯斑斓笙箫

  4、再读诗歌:1)自由读;2)个别读,其他同学点评,强调;3)齐读。

四、理解体会,朗诵诗歌。

  1、你从中读出了作者对康桥怎样的感情?

  2、你认为应该怎样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请任选一节,从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五个方面设计朗读脚本,并进行朗诵。

  1)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老师点拨:依恋(眷恋)之情。

  2)老师示范设计一节朗读脚本,并进行范读。

  3)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并进行朗诵,其他同学点评补充,再读本节诗。

  4)老师示范朗诵,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景物,感受诗人的感情。

五、品味语言,赏析诗歌。

  1、老师任选词句进行赏析示范;

  2、学生交流各自的理解赏析;

  3、个别质疑,师生共同探究解惑。

六、小组竞赛,协作背诵。

七、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请大家发挥自己的写作才能,创造性的写一首小诗,来抒发你对母校的深情。

  1、学生动笔写作;

  2、小组代表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八、总结本课,学有收获。

  1、学生交流;

  2、老师补充,并以一首小诗结束本课。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象美,语言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这是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两卷新诗”,指的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他是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时年35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进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去感受他对母校的一片赤子之情。(多媒体展示课题和作者)

  我们这节课的上法是——(课件:美听,美读,美析)

  第一教学模块:美听。

  请学生第一次听读全诗。听的时候关上课本,闭上眼睛,注意诵读的节奏和重音。——课件(男声配乐朗读。)

  请学生第二次听读全诗。听的时候仍关上课本,闭上眼睛,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课件(男声配乐朗读。)

  请学生第三次听读全诗。听的时候看着屏幕,轻声的跟读,并感受诗人流露的情感。——课件(男声配乐朗读。)

  (教师过渡:我们刚刚是听别人的朗读,下面换由我们自己实践了。)

  第二教学模块:美读。

  1.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诵全诗,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把握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请一位同学朗诵全诗。请其他的同学注意这位同学的朗读与朗读带中的朗读相比,在朗读的节奏、速度、轻重音等方面有何不同。

  3.请同学们评点,教师作补充。

  4.再请一位同学朗诵全诗。

  5.请同学们在音乐中朗诵全诗。(课件:轻声的音乐)

  (教师过渡:“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伤的离别诗牵动了许多文人学者的心。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诗人志摩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心中。)

第三教学模块:美析。

第一步: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说说这首诗美在哪里?

  2.教师小结:(课件出示)

意象之美

  《再别康桥》两美

语言之美

第二步:分步赏析

1.赏析诗歌的意象之美。

  (1)作者选择了哪些独具特色的意象?(“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这些意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教师分析示范第二节。

  (3)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节讨论分析。

  (4)教师归纳总结:无论是大家刚刚赏析的,还是老师分析的诗节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作者寄寓在这些美丽的意象中的对于康桥的深深喜爱和眷恋之情。

  (5)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诵读全诗,领悟诗歌的意象美。

2.赏析诗歌的语言形式之美。

  提示;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去感受

  绘画美

  三美音乐美

  建筑美

  请同学们试着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学法迁移:

  请同学们赏析徐志摩的另一首诗《沙扬娜拉》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课堂总结:少年是诗,青春如歌。

  让我们去读诗吧!

  让心灵徜徉在诗歌的花园,

  让思绪飞扬在缪斯的殿堂。

  含英咀华,化育灵魂,

  提高你的文学素养,

  绽开你生命的纯美之花!

  课后反思:

  ①课堂的成功之处在于运用了诗歌语言的张力,带领学生领悟并体会了诗歌的美,并带动学生化抽象文字为形象画面,在转化的过程中,领悟了作者情感的抒发,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②时间掌握得不够到位,学生分析部分有些过于仓促,引导不够,同时由于时间的关系,也缺少必要的练习巩固环节,往古诗意象分析方面的拓展和牵引也做得不够到位,是为最大的遗憾。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相关文章:

1.精选《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2.《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3.《再别康桥》的优秀教学设计

4.《再别康桥》 优秀教学设计

5.《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6.再别康桥教案精选

7.《再别康桥》教学精选

8.《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优秀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zaibiekangqiao/203603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