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稿(3)

再别康桥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这两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①徐志摩心中的梦是什么②作者要去青草更青处歌唱什么呢③为何又不能放歌④为何选择沉默地离去)

  第5、6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而徐志摩的梦是什么呢?概括而言,是“爱”“美”“自由”,他“追求自然的爱”,“找寻自然的美”,“向往自然的生活”,可以说,徐志摩是一个“自然崇拜者”。而康桥,正符合徐志摩心中的梦想,他觉得,在康桥才可以享受自然的生活,由此读者才更能体会他将离去时的忧伤。

  (4)第七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一节,应该结合第一节来鉴赏,难道仅仅是为了呼应第一节吗?)

  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是因为作者的豁达,而是源于对康桥的挚爱,源于对康桥的依恋。“不带走”是因为无须带走,康桥已经深深烙进作者的心底,何须带走一草一木哪怕是一片云彩?

  2.对比古人写的离别诗句,鉴赏《再别康桥》的独特意境。

  (1)学生讨论:你会为离别创设怎样的情境?

  (鼓励学生发言,让他们各抒己见)

  (2)列举古人写的离别诗句,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

  ①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③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相同之处是:离别情绪感伤沉重。

  (3)对比分析,《再别康桥》创设的离别情境的特点

  ①离别的对象特别

  ②离别的气氛轻松

  ③选择的意象新颖

  《再别康桥》创设的情境清新飘逸,体现了“新月诗派”的创作特色。

  五、结语

  徐志摩先生没有来得及为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难,坠落于泰山脚下,年仅 35岁。正如他写的另一首诗所言:“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常伴人生。徐志摩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诗歌将永存于人们的心中。

  板书设计

  离别的对象——特别(云彩)

  离别的气氛——轻松(轻轻、悄悄、沉默) 清新飘逸

  选择的意象——新颖(金柳、新娘、青荇)  评价与反思

  一、课堂设计的优点

  1、尊重学生的思考

  导入新课的时候,先从一首耳熟能详的诗歌开始,从学生的角度总结出诗歌鉴赏的方法——展开想象,感悟意境;鉴赏诗歌是,先说出诗人传达的情感,在探究这种情感的怎样表达出来的,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2、课堂思路明确

  由导入传达方法,由情感引发鉴赏,由比较分析意境,这堂课思路明确,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由浅入深地剖析诗歌。

  3、实现三维目标

  这堂课较好地完成了课前制定的既定计划,基本实现课前制定的既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

  4、课本钻研深刻

  设计者对课本的钻研较为深刻,在很多地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对“新娘”这个意象的解读,对“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理解等方面,都表现出设计者的刻苦钻研精神。

  5、课堂气氛活跃

  这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问题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学生乐于参加课堂讨论,发言也比较积极,思路更为活跃。

  6、基于上述优点,这堂课曾荣获第五届全国语文教学艺术与观摩大赛一等奖。

  二、课堂设计存在的不足

  1、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过多过细,忽略了对诗歌的反复诵读。  2、相关知识介绍过于丰富,知识容量太大,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困难。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再别康桥》的教案设计

2.再别康桥最新教案

3.高一《再别康桥》教案

4.《再别康桥》优质课教案设计

5.《再别康桥》微教案

6.再别康桥教案 课件

7.《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

8.《再别康桥》精品教案

9.再别康桥优秀教案

10.再别康桥教案及课件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稿】相关文章:

1.《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稿

2.采薇教学设计稿

3.《化石吟》教学设计稿

4.《离骚》教学设计稿

5.《乡愁》的教学设计稿

6.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稿

7.《采薇》优秀教学设计稿

8.化石吟课文教学设计稿

9.《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稿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zaibiekangqiao/327522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