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再别康桥教案(2)

再别康桥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体验情感美

  (1)这首诗感情真挚,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自由朗读。初步领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2)诗歌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在语言上同中有异,请仔细揣摩其中的意味,说说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第一节三个“轻轻”一再叠用,给全诗定下了抒情的基调,抒发了诗人对母校的虔诚恭敬,剑桥大学在诗人心目中崇高而伟大,诗人用自己的形象烘托了剑桥大学。最后一节用“悄悄”与“轻轻”遥相呼应,形成回环复沓之美,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难舍难分。作者只身轻轻来到康桥,又独自悄悄离开,与康桥宁谧的意境相符;他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与他对康桥喜爱眷恋之情相吻合;叠音词“轻轻”与“悄悄”,回环复沓,有轻微跳跃的音乐美。)

2、感悟意象美

  (1)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意象感情

  云彩难舍难分

  金柳欢喜、眷恋

  青荇对康河永久的眷恋

  潭水将留恋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长篙、星辉感情达到高潮

  (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桥永久的恋情。作者甚至想永久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2)听老师诵读,想象夏夜星光下,诗人独自泛舟康桥,默然寻梦的画面,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品味韵律美

  于诵读中感悟

  诗节匀称,诗句整齐

  用韵细蜜精巧

  音乐和谐,节奏感强

  回环复沓

  (全诗共7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压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7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这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4、总体感知诗歌的情感、意象和韵律美。

  (1)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2)教师与学生配合朗读诗歌。

  (走进《再别康桥》,我们能感受到旖旎迷人的风光,清新如画的别离,淡淡如烟的哀愁,兴奋热烈的眷恋,梦幻般的惆怅;走出《再别康桥》,我们依然觉得唇齿留香,含蓄隽永。)

  (3)背诵诗歌。

  (徐志摩的新诗以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铸就了其诗歌清新空灵的独特风格。以上教学环节,着力引导学生从这三方面感悟美、体验美、品味美,从而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四、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

  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相比较,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等物象,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以上重点赏析的部分。)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不少于五百字的赏析文,并在全班交流。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再别康桥教案 篇3

  指导朗读

  1、学生诵读,教师提示:这首诗象一首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腻的感情。节奏要轻慢一点。

  语气要舒缓、轻柔、低沉(特别是:悄悄、轻轻、沉默)。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或者播放范读磁带,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⑴问: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⑵问:诗人为什么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地走了”?他后面连用了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就更符合语法规范。

  明确:调整语序的作用,主要是强调。连用三个“轻轻的”,突出了“宁静”,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表现了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深情,以及无奈与感伤。诗人不忍心惊动康桥呀。

  同时衬出了诗人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

【有关再别康桥教案3篇】相关文章:

1.有关《再别康桥》教案三篇

2.有关《再别康桥》教案7篇

3.有关《再别康桥》教案5篇

4.有关再别康桥教案五篇

5.有关再别康桥教案汇总7篇

6.有关《再别康桥》教案4篇

7.有关《再别康桥》教案合集九篇

8.有关再别康桥教案汇总6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zaibiekangqiao/422403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