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再别康桥》教案(2)

再别康桥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再别康桥》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2、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审美趣味。

  3、品味诗歌语言,感悟徐志摩诗的独特风格。

  预习作业:

  1、熟读全诗,解决生字词。

  2、思考: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提出疑难问题:

 第一课时

  一、预习交流

  二、介绍背景资料,导入新课: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他来到英国剑桥大学度过了一段悠闲的求学经历。这里波光潋滟,绿草如茵,树木葱茏,碧空如洗,让他感受到了自然的魅力,而且在这里他邂逅了林徽音,经历了一场没有结局但却刻骨铭心的恋情。醉人的自然美景缠绵悱恻的爱情让诗人对剑桥大学充满了留恋。六年之后诗人再次回到康桥,依依不舍之情涌上心头,在归国途中写下了这首小夜曲般的抒情诗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读,正音并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青荇() 长篙()漫溯( ) 笙( ) 浮藻( )

  2、两人互相听读,把握字音、节奏和感情。

  3、找一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余学生给于纠正。

  4、齐读,进一步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三、精读课文,讨论解决。

  1、就结构而言,这首诗最为鲜明的特点是什么?

  2、请学生朗读开关和结尾两段诗,总体把握诗歌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3、这样的情感缘于康桥的离别,仔细体会前后表意的不同之处。

  4、康桥在诗人眼里和心里无疑是一种"至美",那么诗人在诗中又是怎么具体表现的,也就是说诗人借助了哪些特殊的意象营造出那种"至美"呢?

  5、你喜欢哪一种意象?能否把你喜欢的这一意象所在的诗节描绘成一幅画?

  6、这些意象,可以说有一个共同点,请加以概括性。

  7、融合在诗人笔下的这些意象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8、面对这样一种至美,诗人"在星辉斑斓是里放歌"也是一种必然,可是接下来的诗意却陡然一转:"但我不能放歌",想想这又是因为什么?

  9、想想这样的诗句又隐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0、可以说:康桥是诗人心中的理想王国、精神家园,为了使心中的"王国"、"家园"完美无损,诗人也只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了。再次请同学朗读全诗。

  四、小结: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

  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徐志摩崇尚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从这三方面体会并分析这首诗歌的形式美。

  1、上节课,同学们用散文的笔调描绘了诗中的不同意象。可以说,全诗七小节,第一节都是一个画面。大家说说构成这些画面的要素有哪些?

  自读全诗,体会诗中所运用的富有特色的词语。

  提示:

  (1)诗中多选用富有色彩的词语。如"云彩"()()()()()()()()等词语,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2)诗人借助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等,给人以强烈的动感。

  2、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韵律。

  提示:

  (1)全诗的诗句的韵脚有哪些?并体会其作用。

  (2)全诗的首节和尾节用了回环复沓,读出这些句子,体会其好处。

  3、学生三读全诗,感悟诗句排列的特点。

  三、学生小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你了解到现代诗歌有怎样的特点?

  四、达标检测,阅读全诗:

  1、第一节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什么作用?

  2、第四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设想诗人写了此诗若干年后,又回到康桥,作者会是怎样的情形?

  4、《再别康桥》通过对康河柔波的美丽描绘,表达作者再别康桥恋恋不舍的离情别绪。在中国灿烂的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与此相同,你能说出它们及作者吗?

  五、课外补充:

  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无需惊讶,更无需欢喜

  转瞬间我便消失了踪影

  我们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这相互交汇时报光亮

《再别康桥》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感受诗歌的独特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学习方法】

  以诵读为主,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导学过程】

  一、 导入

  迄今为止,我们已经学过了不止一篇送别诗作。古人云:黯然伤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二、 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及背景

  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语速、节奏、情感。

  3、朗读比赛,注意感情与节奏。

  4、分析鉴赏——感受意象美

  (1)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3)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4)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A、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5)《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明确: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明确: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明确: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跌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展示交流】

  1、 朗读

  2、 选择预习导学中的内容

  【反馈检测】

  一、填空

  1、《再别康桥》中的“康桥”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再别康桥》的中心意象是_________________

  3、《再别康桥》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再别康桥》,回答下列问题。

  1、诗的开头三个“轻轻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作者时而放歌,时而沉默,你觉得这样写矛盾吗?说说你的理由。

  3、本诗在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

  4、古人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 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时至今日李叔同“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抒离别之情的诗作可谓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有哪些呢?

  明确: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 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zaibiekangqiao/440779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