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苍凉与荒诞(2)

张爱玲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在《倾城之恋》中,四爷的“胡琴咿咿呀呀地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这一主题显然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日渐衰败,生活将变得更加难堪与煎熬,给人平添一种惆怅与感伤,往日的繁华与奢侈已经变成旧梦,可是大家庭的嘈杂与琐碎依然存在,如鬼魅缠身如影相随。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坦言:

  “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是因为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

  而她之所以喜欢参差对照的写法,是因为它更接近事实。

  旧中国所发生的乱世、战争、革命、政权的更迭使中国古老的文明体系趋于彻底瓦解与崩溃,给人们平静的生活带来空前的生存压力和悲凉气氛。在这种背景下的张爱玲经历了香港沦陷又辗转上海孤岛的离乱生活,举目四望,世界满目疮痍,“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 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这种担心与忧虑不是空穴来风,在战争年代,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可以变成废纸,人们无论男女老少随时都可以碰触死亡,孤单的个体更是朝不保夕。战争带给张爱玲的是无牵无挂的虚空与绝望,她通过战争的硝烟看到了人类文明的荒凉境遇。

  女性的悲剧命运历来受到作家的关注和描写。张爱玲即通过一个个女性婚恋生活的不幸以及她们安于这种不幸却不思反抗的悲凉故事,来寄寓这样一种情思――中国女性骨子里依然深深浸润着浓烈的奴性意识,即自甘依附于男性,处处以男人为生活中心甚至全部世界的病弱心理和奴性特征。在她笔下,无论旧派女人还是新派女性,都摆脱不了对男性的依赖心理,先是经济上的依赖,后有精神的依赖。女性在张爱玲眼中不仅仅是一个性别符号,而且变成了一个窗口――探讨人类共同面临的生存处境:孤独与无奈。她以审慎的目光和冷静的观察发现女性自身的弱点和“劣根性”,通过对女性在长期男权经济、伦理、文化毒化下,逐渐扭曲和异化的灵魂以及畸形的、麻木的、不自省的、安于天命的心灵的深层描画,从女性自身的思想意识层面找出了阻碍女性自我发展的路障,并对这种普遍的带有遗传性的心灵变异做了深刻的揭露与批判。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zhangailing/31653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